张曙

张曙(1908年9月18日—1938年12月24日),原名张恩袭,歙县坑口乡柔川村人,出生于安徽歙县,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革命音乐先驱,杰出的音乐社会活动家、作曲家、声乐器乐演奏家。

张曙从小得到徽派建筑音乐滋养,表现出了极高的音乐天赋,8岁就能登台为徽剧伴奏。10多岁时,张曙随父亲到了衢州市,16岁于浙江衢县高小毕业,同年考入浙江省立八中,期间吕振羽进步师生组织同声社,进行反帝爱国宣传,组织游行和募捐义演,支援上海市工人的反帝斗争。此外,在衢州的6年时间里,张曙深受南孔文化、民族音乐等影响,刻苦学习了国乐、京剧、昆曲。1927年中学毕业后,张曙顺利考入上海艺术大学音乐系,不久又转入上海国立音乐院。在上海,张曙结识了他的良师益友——剧作家、诗人田汉,田汉同时也是他革命道路的引路人。因积极投身救亡音乐运动,他曾两次被捕入狱。1932年,在田汉的四处奔走下,他得以被保释。出狱后,他经田汉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改名为张曙。1933年春,在田汉的推动下,张曙与聂耳、任光安娥等组织建立“苏联之友社”的音乐小组和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1934年,张曙抵达长沙市,从事群众性的音乐活动。“七七事变”后,张曙发誓要做一名“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救亡音乐家,其参与编曲的话剧《卢沟桥》在南京四大剧院巡回演出了15天,日夜两场,作品公演风靡一时,深受百姓欢迎。1938年1月,张曙在长沙和田汉创办《抗战日报》,后与冼星海等人共同呼吁成立了“中华全国歌咏协会”。同年,张曙加入中国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在武汉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歌咏活动。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同年12月,张曙随第三厅迁往广西桂林。12月24日,年仅30岁的张曙在广西桂林与其爱女在日本飞机炮火轰炸中不幸牺牲,后安葬于桂林七星岩下灵剑溪畔。

在短暂的一生中,张曙创作了200余首歌曲,存80余首,其题材大多表现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压迫的斗争精神,音调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如《丈夫去当兵》《赶豺狼》《日落西山》等。在1940年重庆市的纪念大会上,周恩来总理作了两个小时的讲话,称“张曙先生之可贵在于和聂耳同为中国文化战线上的两员猛将”。

人物生平

张曙,原名张恩袭,歙县坑口乡柔川村人,1908年9月18日出生于歙县,6岁读私塾。张曙从小得到徽派建筑音乐滋养。在民俗音乐民谣的耳濡目染下,张曙从小就表现出了极高的音乐天赋,8岁就能登台为徽剧伴奏。10多岁时,张曙随父亲到了衢州市,16岁于浙江衢县高小毕业,名列第一,同年考入浙江省立八中,期间参加了浙江省立第八中学课外音乐兴趣小组,还吕振羽进步师生组织同声社,进行反帝爱国宣传,组织游行和募捐义演,支援上海工人的反帝斗争。此外,在衢州的6年时间里,张曙深受南孔文化、民族音乐等影响,刻苦学习了国乐、京剧、昆曲,吹拉弹唱都精通。日后的创作中,他正是运用昆曲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式,创作了传达中国文化的情感歌剧《王昭君》等作品,《王昭君》也是中国创作最早的歌剧之一。

1927年中学毕业后,张曙顺利考入上海艺术大学音乐系,不久又转入上海国立音乐院。在上海,张曙结识了他的良师益友——剧作家、诗人田汉,同时也是他革命道路的引路人,曾参加田汉领导的“南国社”。1925年五四运动后,张曙等人组织了“国声社”,进行反帝宣传和募捐义演,把义演所得收入全部汇寄至上海市总工会。在纪念“五四惨案”一周年之际,张曙疾书高岗饶漱石事件喊口号、疾呼救国”;北伐东路军开进衢州市,他又连夜赶写家书告慰亲人,鼓励众人汇入到斗争的洪流中。张曙长期奔走在革命前线。因积极投身救亡音乐运动,他曾两次被捕入狱。1932年,在田汉的四处奔走下,他得以被保释。出狱后,他经田汉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改名为张曙。

1933年春,在田汉的推动下,张曙与聂耳、任光安娥等组织建立“苏联之友社”的音乐小组和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1934年,张曙抵达长沙市,从事群众性的音乐活动。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苏联之友社”音乐小组、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等组织先后成立,张曙积极参与其中,与其他革命音乐家共同畅谈音乐创作、国内外形势,参与革命活动。

七七事变”后,张曙发誓要做一名“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救亡音乐家。当时,田汉连夜创作话剧《卢沟桥》,而后张曙“马不停蹄”为之配乐编曲。为了让群众记得住,张曙用小放牛调等百姓最熟悉的民俗音乐音调谱曲,话剧《卢沟桥》在南京四大剧院巡回演出了15天,日夜两场,作品公演风靡一时,深受百姓欢迎。他不仅精于创作,还善于演唱和演奏,冼星海的著名抗战歌曲《在太行山上》便是由他和其他音乐家共同首唱的。

1938年1月,张曙在长沙和田汉创办《抗战日报》。随后,在张曙、冼星海等人的呼吁组织下,“中华全国歌咏协会”正式成立,并先后在武汉组织了“七七抗战周年纪念歌咏火炬游行”等大规模的群众性音乐歌咏活动。同年,张曙加入以郭沫若为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在武汉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歌咏活动。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同年12月,张曙随第三厅迁往广西桂林。

1938年12月24日,广西桂林,年仅30岁的张曙与其爱女在日本飞机炮火轰炸中不幸牺牲,后安葬于桂林七星岩下灵剑溪畔。遇难前4天,他还在街头组织了声势浩大的“桂林反轰炸歌咏大会”,创作合唱歌曲《我们要报仇》;遇难前一天晚上,他仍通宵达旦创作《负伤战士歌》。

主要作品

在短暂的一生中,张曙创作了200余首歌曲,存80余首,其题材大多表现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压迫的斗争精神,音调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如《丈夫去当兵》《赶豺狼》《日落西山》等。

-参考资料:

人物轶事

张曙幼时喜好乐曲,喜欢看村里的戏剧锣鼓。每逢柔川灯棚班班主张树滋家响起锣鼓声,他总是逢场必到,侧耳谛听,不息锣鼓不回家。

张曙故居在通往后厅侧门的板壁上,张贴着一张1924年7月的《官报》,那是张曙14岁时离开故乡随父到衢州市求学,最终以全校第一名的优异成绩从县高等小学毕业的大喜报,虽经77年沧桑,却依然清晰完好如初,堪称一大奇迹,成为张曙故居的一大亮点。前厅二楼东侧的厢房,是张曙居住的房间。当年张曙睡过的雕花红漆木床和用过的写字马鞍桌等旧式家具依然摆放如故,当年张曙父亲写给他的好多封家信居然还摆放在马鞍桌的抽屉里,而桌上的小皮箱和高脚瓷棉花灯则向人们讲述着他一次次奔波于衢州至徽州的情系故乡的故事,讲述着他一个个挑灯苦读的不眠之夜。

1934年6月,田汉应邀来这儿住过几天。这不仅是张曙的最后一次故乡之行,而且他的这间斗室也因写出过《义勇军进行曲》歌词的田汉的光临而显得蓬生辉。1988年12月20日,歙县举行“张曙诞辰八十周年遇难五十周年纪念大会”时,张曙的两个在北京从事音乐舞蹈事业的女儿曙云、曙生来到故居后,也坚持要住在她们父亲当年居住过的房间里和木床上。红波同曲曲探源头,张曙故居看不够。如今,张曙的塑像耸立在歙县县城练江畔,故乡的人们将永远纪念他。

人物纪念

1940年秋日的一天,在抗战的“陪都”重庆市,一场纪念大会举办。出席纪念会的不仅有郭沫若、田汉老舍等50余位文化界人士,还有周恩来同志。他们在此纪念已逝世了两周年的音乐家张曙。当天,周恩来同志作了两个小时的讲话,称“张曙先生之可贵在于和聂耳同为中国文化战线上的两员猛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6年经提议,张曙父女的遗骨迁至七星公园普陀山北麓风景秀丽的灵剑溪畔。郭沫若重写碑文“音乐家张曙同志之墓”,孙慎代表中国音乐家协会参加迁葬仪式,张曙的夫人周畸也从北京赶来参加。郭沫若早年题刻原碑同时安放在墓的右侧。

1979年5月30日,文化部、全国音协、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局、文联、音协、广西艺术学院桂林市市文化局在桂林联合举行纪念张曙活动,重刻了墓碑,碑文“音乐家张曙同志之墓”是郭沫若1963年10月7日的手迹。30日晚上,在漓江剧院隆重举行纪念音乐家张曙诞辰70周年纪念会,全国人大常委、中国音协主席吕骥中央音乐学院院长赵沨中国交响乐团团长李凌和张曙的爱人周畸、女儿曙云、曙生专程从北京到桂林参加纪念活动。

1988年12月20日,歙县举行“张曙诞辰八十周年遇难五十周年纪念大会”时,张曙的两个在北京从事音乐舞蹈事业的女儿曙云、曙生来到故居后,也坚持要住在她们父亲当年居住过的房间里和木床上。红波同曲曲探源头,张曙故居看不够。此后,张曙的塑像耸立在歙县县城练江畔,故乡的人们将永远纪念他。 

歙县当地修建了以张曙命名的广场、健身公园。张曙故居则坐落于坑口乡薛源村柔川自然村,是一幢建于明末清初的徽派建筑古民居,故居房屋布局为三开间、前后两进、双天井、前二楼后三楼的砖木楼房,占地面积380平方米。故居现由坑口乡政府和县文物局共同管理。为了纪念张曙,教育后人,故居内设有张曙纪念馆,馆内有两大展厅,展示了张曙短暂而光辉的一生。1998年,张曙故居被公布为黄山市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被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8年11月19日,纪念张曙百年诞辰系列活动在张曙的家乡歙县隆重举办。由歙县县委、县政府主办的纪念张曙系列活动主要包括:歙县新建成的张曙音乐广场落成仪式暨纪念大会,纪念张曙诞辰100周年歌咏大会,纪念张曙诞辰100周年生平事迹展和纪念张曙诞辰100周年座谈会等。黄山市及歙县领导,张曙的子女、亲属,战友以及中国音协、省音协的领导,专家学者等出席了活动。

悼张曙挽联

——中国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3厅厅长郭沫若挽张曙诗联

以上内容参考:

——中国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3厅厅长郭沫若挽张曙、张达真父女

以上内容参考:

桂林市各界召开的追悼会上,中国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3厅厅长郭沫若为张曙父女题写了4副挽联: 

——中国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3厅厅长郭沫若挽张曙、张达真父女 

——中国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3厅厅长郭沫若挽张曙、张达真父女 

上联描写了张曙父女被日机炸死的惨状。张曙死了,但他创作的歌曲仍继续为革命服务。下联概括当时形势,并誓言要完成抗战和建国的伟大任务来告慰张曙的忠魂。首句“坚苦”,此处义同“艰苦”;末句“抗建”,指抗战和建国事业。本联语言通俗,感情真挚。 

——中国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3厅厅长郭沫若挽张曙、张达真父女 

以上内容参考:

纪念、题咏、嵌典张曙联:

——佚名撰广西桂林市东郊的七星山下灵剑溪畔张曙墓 

——佚名撰安徽省歙县坑口乡柔川村张曙故居亦政堂堂柱 

——佚名撰安徽省歙县坑口乡柔川村

以上内容参考:

人物评价

张曙先生之可贵,在于他和聂耳同为中国文化战线上的两员猛将,其功绩是永远不可磨灭的。(周恩来 评)

张曙身上的这份赤诚之心,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至今仍深深感染着许多艺术家。(衢州学习平台 评)

张曙是一位优秀的作曲家、歌唱家,也是一位民众运动的优秀组织者和领导者。他谱写了《保卫国土》《洪波曲》《卢沟问答》等抗日救亡歌曲,这些歌曲有着直抵心扉的力量,把不同身份、不同地域的人紧紧连在一起,激励大家团结起来,共同抗日。(歙县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任吴来露 评)

参考资料

张曙家书一封.安徽党史方志网.2025-09-20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猛将”张曙:洪波一曲壮国魂.歙县融媒.2025-09-20

红色记忆丨“猛将”张曙.宁夏回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2025-09-20

烽火黄山 红色记忆 | 张曙故居旧址.黄山日报.2025-09-20

张曙.中国军网.2025-09-20

艺术斗士聂耳,唱出人民大众的战歌.石家庄党史网.2025-09-20

学史·明理|音乐家党员故事(十二)张曙.西安音乐学院.2025-09-20

爱国音乐家——张曙.桂林博物馆.2025-09-20

记录人民心声 谱写生命赞歌.中国艺术报.2025-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