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塘峡摩崖石刻

瞿塘峡摩崖石刻位于瞿塘南岸白岩山西侧榜江处,有一片面积达千余米的大青石,上下数十米,布满了自宋至近代的碑刻共十二幅。这些石刻均为阴刻,字体有楷、隶、草、篆等。

相关背景

瞿塘峡摩崖石刻的内容涉及面很广,既有对统治者的歌功颂德,也有对门胜景的赞美,更有抗日救国的豪迈宣言,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其中最为有名的,要数位于瞿塘峡不死鸟泉边的《皇宋中兴圣德颂》,该石刻高4.1米、宽7.2米,面积29.52平方米。刻于宋代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南宋著名书法家赵公硕书,赵不忧撰文,夔州郡守王伯上石。全文共948个字,字径20厘米。内容是赞颂南宋高宗禅位于赵昚的美德。光绪《奉节县志》载:“字如碗大,舟行峡中,远望可读。壁陡通江,水急岸高,人不能及,舟不能泊”。后人为保护此石刻,曾在每一字上覆一大碗,敷上稀米氢氧化钙,远望,崖壁如白色墙壁,故这一片又称粉笔墙。若干年后,碗和砂浆脱落,字迹至今保存完好。此石刻已被收入《四川历代碑刻选》。除此之外,还有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著名诗人沈庆的《瞿塘上峡诗》;有清张伯翔的“瞿塘”、刘心源的“瞿塘关”。近代题刻有抗日爱国将领冯玉祥的“踏出夔巫,打走倭寇”;国民党八十八师师长孙元良的“夔门天下雄,舰机轻轻过”。其中,国民党八十八师参谋长李端浩的“巍哉夔门”,字径4米╳2.34米,笔划里可以躺进一个人。江中船上,目力好者,可一览无余。

搬迁

三峡大坝建成后,它们将沉入江面以下。有着900多年历史的长江三峡著名的古迹瞿塘峡摩崖石刻精品———《皇中兴圣德颂》将被整体切割,异地搬迁。

瞿塘峡摩崖石刻大“迁移”

2002年l月20日,三峡库区大规模库底清理拉开帷幕。其中,瞿塘峡摩崖石刻也需大“迁移”。根据每幅题刻的特点,瞿塘峡题刻将通过原地保护、翻模复制、切割搬迁等3种方法分别加以保护。据负责施工的西安古建工程公司技术负责人阎伟钱介绍,瞿塘峡题刻共有13块,其中一块已经严重风化,字迹模糊不清,基本丧失了文物的意义。其余的12块中,有4块体积小、文物价值高的需要切割搬迁;剩下的8块中。有的要原地封存保护,有的翻模复制,复制后的部分将在下游600米处重新安置。其中需要切割的有“瞿塘”、“瞿塘关”、《瞿塘上峡》七律诗和《中兴圣德颂》等4幅。除“瞿塘”和《瞿塘上峡》整体切割搬迁外,“夔门”要分成两块、《中兴圣德颂》要分成8块切害l],切割总面积达77平方米。剩余的将利用硅胶翻模后,再按模样由人工按l:1的比例原样复制到下游600米处的另一处悬崖上。据了解,整个题刻的面积为519平方米,人工刻石达480平米,翻模79平方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