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7日,受强台风“菲特”与超强台风“丹娜丝”双台风效应带来的强降雨影响,余姚市城区70%以上地区受淹,主城区交通瘫痪,大部分住宅小区低层进水,主城区全线停水、停电,成为宁波市受灾最严重的地区。
2013年10月8日,浙江省军区先后派出2000多名官兵紧急前往余姚救援。从早上5时接报到晚上7时,成功转移了26950名受困群众。10月9日,“菲特”及其残留云系带来的此一轮强降雨基本结束。截至10月10日,近5000名官兵进驻余姚进行抢险救灾,灾后防疫工作全面启动。10月11日,余姚山区县道公路全线抢通。10月12日,余姚市主电网恢复送电。截至10月13日16时,余姚水位已经从最高洪水位3.36米回落至2.42米,较前一天降低0.25米。余姚城区和姚西北供水基本恢复,101个水淹停电小区已恢复供电84个,移动通讯网络已实现全市全覆盖,交通中断的29条公路已抢通25条。受灾乡镇87%以上的村(社区)已开展消杀工作,完成消杀面积406.9万平方米。10月16日,余姚工农业恢复生产全面启动。
2013年“台风菲特”台风具有强度强、前期移速缓慢、登陆时与天文大潮重合、双台风效应和影响范围广等特点。余姚市过程面平均雨量达561毫米,全市73个遥测站中有41个站超过500毫米,其中20个站超过600毫米,最大过程雨量达819毫米,且雨型为尖瘦型,对流域和城市防洪排涝十分不利。姚江余姚站水位最高达3.46米,超过警戒水位1.56米,比历史最高水位2.93米高0.53米;余姚市21个乡镇、街道全部受灾,145个行政村、社区被洪水围困,受灾人口83万余人,平均受淹水深1.6米,最深2.0米以上,受淹时间长达13天,其中主城区受淹时间7天,商贸业损失严重,直接经济损失达227.7亿元。
发生背景
2013年第23号强台风“台风菲特”于10月7日凌晨1时15分在福建省福鼎市沙埕镇沿海登陆,登陆后强度迅速减弱,7日05时在福建省周宁县境内减弱为热带风暴,7时其中心位于北纬26.9度、东经119.0度,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8级(18米/秒),中心最低气压为995百帕。“菲特”是1951年以来10月份登陆中国华东地区强度最强的台风。受“菲特”影响,浙江省中北部沿海出现10~11级大风,浙江南部沿海和福建北部沿海12~14级,局部海岛和山区阵风达17级以上,苍南石砰山最大76.1米/秒。6日08时至7日06时,浙江大部降雨80~180毫米,浙江东部部分地区200~320毫米,象山县和苍南县局地达350~552毫米。
10月7日白天,浙江东南部的局部地区发生地质灾害的气象风险很高。另外,与“菲特”共同作用造成双台风效应的第24号强台风“丹娜丝”7日5时位于台北市偏东方大约930公里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5级(50米/秒),中心最低气压为940百帕。
灾害过程
2013年10月6日,余姚市开始下大暴雨,持续一晚。7日,暴雨继续,连续的强降雨,河网水位上涨,山洪暴发,鄞州平原地区内涝严重。姜山、高桥、古林镇、集士港、云龙、横街、鄞江、洞桥、石碶等乡镇(街道)受灾尤其严重。地处奉化江下游的姜山镇,10月7日下午起洪水上涨。1000余家企业、近5万间民房进水,近8万亩农田淹没。到8日下午,全镇50个村庄全部进水,水深处到胸口。处于樟水河下流、奉化区江边的洞桥镇,20个村和1个居委会全部遭水淹,低洼地段水已没到胸口。姚江下游的高桥镇20个村全部进水受灾,其中临近姚江的8个村受灾最为严重。此外,还有江北的慈城镇、洪塘,奉化的西坞街道、江口等乡镇(街道) 也内涝严重。余姚市地处姚江中段,因为上游来水迅猛,下游宁波市城区积水也比较严重,又遇到月初的天文大潮,姚江的水可谓“上泻下不通”,水位在8日上午9-10时,达到了5.33米,超过警戒水位1.56米。
2013年10月8日晚,余姚市防指表示,截至8日晚8时,过程雨量496.4毫米,余姚全市79个监测点中有39个超过500毫米,其中最大张公岭站809毫米。姚江水位最高仍达5.33米,超过警戒水位1.56米;24小时降雨量和姚江水位均创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纪录。至9日上午10时,水位略有下降,但也仍有5.17米。余姚市全市过程雨量499.9毫米,全市79个监测点中有42个超过500毫米,其中最大张公岭站819毫米。降雨量可能达百年一遇。
受灾情况
截至2013年10月8日晚7时,余姚市21个乡镇、街道均受灾,145个行政村和社区被围,受灾人口832870人,房屋受损较严重的25650间。城区大面积受淹,主城区城市交通瘫痪,大部分住宅小区低层进水,大量小汽车像下饺子般浸泡在积水中,主城区全线停水、停电,商贸业损失严重,市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农作物受灾面积17287公顷,其中粮食作物11000公顷。死亡畜禽21万只。山区公路交通全部中断。山区溪道、电站、灌溉等设施受损严重,平原河网的姚东浦塘全线漫堤。据统计,全市直接经济损失69.91亿元,其中工业、商贸企业损失35.1亿,交通等基础设施损失8.21亿,农林牧渔6.12亿元,水利设施2.78亿元,城市受淹直接经济损失15.2亿元,其他损失2.5亿元。
截至10月9日上午10时,余姚市过程雨量499.9毫米,全市79个监测点中有42个超过500毫米,其中最大张公岭站819毫米。降雨量可能达百年一遇。四明湖水库、陆埠水库、梁辉水库、双溪口水库等大中型水库均超过了汛限水位。余姚城区70%以上地区被淹,交通基本瘫痪,山区公路交通全部中断。
截至9日,余姚中心城区严重积水道路81条,积水小区178个,涉及户数4.29万余户、人口14万余人。此外,100余个地下车库均有不同程度的进水。截止9日上午10时,因配电房进水、地质灾害等影响,余姚市供电局被迫拉停低压配变台区1570余个,全市涉及停电小区590个、停电村庄230余个、低压停电户数79600余户。
2013年10月10日上午10点左右,余姚洪涝区一加油站发生汽油泄漏。接到报警后,当地消防部门立即派出消防战士乘坐皮划艇前往现场。现场救援人员疏散加油站周边群众被,使用木板和棉被对漂浮在水面上的漏油进行控制。泄漏汽油已经形成500平方米的油面,消防战士在现场紧急处置。10月10日上午11时,余姚市高速班线仍全部停运。
灾难影响
强降雨导致城区大范围积水,交通基本中断,学校停课,工厂停工。余姚城区有70%以上地区受淹,交通基本瘫痪。
政府反应
2013年10月7日上午,面对增大的雨情,余姚市四套班子领导分别带领5个工作组,赶到各乡镇街道,实地查看灾情,指导开展抢险救灾工作。时任余姚市委毛宏芳书记在赴梁弄镇的路上,与各乡镇街道主要领导一个个通电话,在8时左右,就要求市三防指挥部在全宁波市大市率先把防台应急响应由Ⅱ级升为Ⅰ级,成立了综合保障组、抢险救灾组、宣传报道组等组织协调机构,要求各级干部全部到岗到位,进入抗台一线。浙江省省委、省政府和宁波市委、市政府对我市的抗洪救灾工作十分重视,主要领导每天直接通过电视电话沟通,了解情况、指导救灾,协调解决部队调动、紧缺物资供应等问题。时任宁波市委书记刘奇同志亲临余姚市指导抢险救灾工作,王勇副书记等领导8日一早就赶到余姚,一直在三防指挥部现场指导。主抓以下几个方面:
一、抓好综合保障,筹集抗灾及救援物资。二、抓好重要设施抢险,组织大量干部和部队官兵全力抢补姚江决口,以及3座自来水厂、2座变电所、余姚电视台等重要基础设施。经过努力,城东水厂经抢铺电力专线,水压基本可以满足城区低层住户需要。但220千伏西凤桥变、110千伏七里浦变仍被迫停止供电,七里浦水厂、马渚镇水厂停止供水。因周边水位高涨,机房9个水泵排水赶不上进水,作为党委政府与市民沟通重要渠道的余姚电视台7日晚被迫关闭。为了防止发生漏电等意外事故,余姚市对进水的区域进行了主动停电;景区和学校都提前关闭或停课,全市除事关国计民生的企业外,其余企业暂时停产,洪水退去后再视情开工。电力、通讯等部门派出了全部应急抢修力量,紧急抢修重点单位、重点区域的设施,保证了移动通讯的基本畅通。
三、安排隐患排查。台风来临前,余姚水利、市排水公司等部门组织力量对全市排涝泵站进行了维修保养和调试,确保全部泵站运行正常;降雨伊始,余姚全市所有的泵站全部启动进行强排,最大限度减少城市积水,但来水实在太大,排水赶不上降水的速度,导致城市大面积积水。低洼地段的群众最危险。街道、乡镇、村社的干部组成小分队每半小时对低洼地段、地下商场、地下车库、地下通道进行巡查,了解掌握积水点的积水实况,转移相关地区居住的群众和重要物资。巡查队伍24小时不间断地对山区山塘水库、山洪灾害易发区、城区涉河涉堤工程、地质灾害易发区、海塘、江塘、溪流上搭建房屋、易洪易涝小流域等重点区域、重要部位和薄弱环节进行巡防监测,确保第一时间发现险情,第一时间处理险情。
四、为了让余姚市人民及时了解灾情信息和救灾知识,余姚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新闻中心,抓好宣传引导工作。2013年10月8日,余姚日报以七个版面全面作了灾情报道,发布了避灾救灾指南,电视台被迫关闭后,借助广播、手机短信、微博等平台,发布了告全体市民书,不间断把雨情、水情、防台抗洪救灾知识、求救途径、各区域物资供应情况宣传到各家各户,及时向群众通报灾情信息。
10月10日上午,时任浙江省省长李强趟着及腰的积水赶赴余姚城区指挥救灾,慰问被困群众,并召开由省、宁波市、余姚市三级领导参加的工作部署会。10月10日晚,时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就连夜赴余姚受灾现场,指导救灾复课工作。
救援情况
2013年10月7日上午,针对陆埠镇积水严重、部分人员被洪水围困的现状,余姚市迅速组织部队官兵和地方武装携带冲锋舟冒雨挺进,4000余名群众得到转移。余姚市政府依托各类通讯平台,开通求救热线,对各种必须紧急救援的群众做到全力救援。余姚市委、市政府迅速组织了155支抢险队伍、4000多名抢险人员与各地干部群众一道抗灾救灾。筹集了比较充足的抗灾物资,袋类32万多只,救生衣、救生圈1370多件,冲锋舟40多艘,发电机、电动机1700多台,水泵、安全帽、雨衣、雨鞋30000多件,照明及通讯报警器材2200多台,立即投入到抗洪救灾中。7日晚,100多名驻姚海军和武警官兵投入应急抢险;8日一早,在宁波市委、市政府的协调下,460多名解放军官兵驰援余姚市,各部队首长亲自带队到余姚指挥。8日,调派军用卡车、皮划艇沿公交线路巡查,把孕妇、孤寡老人等出行困难又必须出行的群众送到安全的地方。
截至2013年10月8日,浙江省省军区先后派出2000多名官兵紧急前往宁波余姚救援。同日,江苏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某集团军驻杭某师,出动二十多辆军车,一百余名官兵,带着救援设备赴余姚市疏散被困人员。先遣部队到达余姚。浙江省军区先后抽调舟山警备区、某预备役师和绍兴军分区、台州市军分区、杭州军分区等11个作战单位的5300多名现役官兵和预备役人员奋战在余姚市抢险一线。据浙江省军区不完全统计,从8日早上到9日早上,参战部队在洪水中成功转移了7.9万多名受困群众。
10月8日,宁波市委、市政府又协调50多辆军用卡车、80多只水上救援器具支援余姚市。为余姚市提供了3万份食品;慈溪市帮助调运了1万份;浙江日报为余姚市提供了2000份,确保受灾群众有饭吃。没进水的大型超市都已经开门营业。同时,一方有难,社会各界积极救助,余姚市在谭家岭西路的职成教中心设立物资配送点。9日上午,宁波市又支援了20多条皮划艇、梁弄北斗湾漂流的200多条充气船也运到了余姚市城区。针对交通瘫痪、通讯不畅、停电停水、群众出行困难等情况,余姚市委、市政府尽最大努力调用饮用水、大米、蔬菜、食用油、衣服、被褥等生活必需品。
余姚市组建6支应急抢险队伍,组织动员近200名养路工人、客运企业的7个专门工作小组一同开展道路抢修抢险,做好山区坍方公路抢通、排除下穿路面积水等工作,加快恢复公路交通,同时开展红绿灯设施、交通护栏检修等工作。截至10月9日,山区县道以上公路,除密北线、陆上线袁马至上庄段等3处外,都已单幅抢通,另有7座立交桥可恢复通车。
截至10月9日,宁波市人民政府已向重灾区余姚市等地紧急调运3万份矿泉水、3万份饼干、2万份方便面和1万份糕点,向受灾严重地区供应油料33吨,出动50余艘冲锋舟、90台各类车辆投入抢险救灾,转移人口超过20万人。10月9日,浙江省民政厅会同省财政厅紧急下拨了自然灾害生活应急资金2000万元,紧急采购的100艘充气船也连夜运抵余姚。10日清晨,由省民政厅派遣的紧急救援协调小组抵达余姚,迅速加入救灾队伍。浙江省军区紧急抽调了舟山市、杭州市、绍兴市、衢州市、金华市等地的近5000名官兵进驻余姚市进行抢险救灾。共转移受灾群众10余万人,运送发放食品、水3000余吨,物资、器材20万余件,救治伤病员700余人,加固堤坝16000余米。截至10月10日下午3时,余姚市共接受救灾物资177批,折合人民币880万元。
2013年10月11日起,余姚市卫生防疫工作全面启动,浙江省、宁波市数十名医务疾控专家驻点余姚,全部充实到19个灾后防疫小分队中。余姚市里组织的77名医务人员对城乡灾区和城区安置点巡回医疗和疾病监测。同日,上海市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组成了22人专家医疗队奔赴余姚市灾区。考虑到当地受灾情况,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专家医疗队将携带野战宿营装备,做好野外住宿的准备,避免给当地政府、群众带来负担。
截至10月12日14时,余姚共组织城管队员、环卫工人、机关干部、部队官兵、社区工作人员、青年志愿者和外包公司员工等3000余人次,出动扫地车、洒水车、铲车、垃圾收集车、农用四方车等作业车辆200余辆次,扫帚4000把、铁锹3000把、手套6万套、垃圾袋50万只,清扫清理道路面积达33000平方米,收集转运各类垃圾8000余吨。同时,对住宅小区、企事业单位,已发动物业公司、各单位自行组织力量,加紧清理环境,并提供了工具等方面支持。农业方面,农林部门制定了农林牧渔救灾方案,派出由60余人组成的14个小分队开展救灾技术指导服务,将重大动物疫病发生防御作为重点。
灾后恢复
截至2013年10月15日,余姚市城区住宅小区地面积水已消除,但尚有个别小区的地下室仍有积水,正在全力排涝。该市173条10kv主干线路和2145台公变都已恢复正常,城区7.95万户也已恢复供电,还有9360户农户待供电设施修复后恢复供电;路灯变恢复105座,尚有28座路灯变未恢复。同时,移动受损基站已修复432个(后中途又新增受损基站),尚未修复2个。移动、联通和电信信号已经实现全市全覆盖。余姚市农林部门已派出由60余人组成的14个小分队开展救灾技术指导服务,并已经紧急调入榨菜、小麦、蔬菜等种子近6万公斤,能基本保证灾后农作物的改种补种;部分企业已陆续恢复生产,各乡镇街道正在帮助安置职工和家属,帮助企业开展生产自救,确保该市工业生产尽早恢复正常。截至10月16日,余姚工农业恢复生产全面启动。
截至10月16日,因台风暴雨交通中断的29条公路,已抢通28条,仍有1条县道(东连接线)因积水未通,正在积极组织强排;仍有8条城乡公交停运;19条城区公交已正常运营;余姚市已有300辆出租车恢复运营,尚有140辆因检修停运;高速班线、中长途班线正常运营。
同时,余姚已发放漂白粉61.63吨、消毒精片15396瓶,喷雾器2402个,并配备了大型消毒车8辆,余姚全市累计消杀面积4292.5万平方米。全市受灾乡镇所有村(社区)已开展消毒杀菌工作。全市企事业单位的内部消杀工作也已全面展开。消杀物品的发放范围已基本上覆盖受灾乡镇(街道)的社区(村委会),供市民免费领取。余姚全市138个菜市场正常运营,农批市场日供应750吨农产品。
原因分析
自然原因
“菲特”属于秋台风。在“菲特”北上之时,冷空气已经开始南下。当冷空气撞上“菲特”所带来的暖湿空气时,暖湿气流抬升速度会更急,因此产生的风雨要比夏季台风来得更加猛烈。在“菲特”的背后,还有一个超强台风“丹娜丝”。“丹娜丝”虽然不直接影响宁波市,但它拖住了“菲特”,使其移动速度减慢,降雨云系在宁波停留的时间更长。
余姚市受灾严重,原因有三:一是台风过程县域降雨余姚为560毫米,为浙江省最大,近百年一遇,且主要集中在2天左右的时间内。二是甬江流域的奉化江流域与余姚所在的姚江流域同时出现大洪水,导致宁波市三江口洪水叠加,高水位持续不退,余姚经姚江向下游泄洪能力严重受限。三是余姚上游的上虞区也同时遭受强降雨,导致余域外来洪、洪水较多。
地理位置
余姚是一座典型的“锅底”城市:南部是山地丘陵,北部是滨海平原,中部是呈带状、低洼的姚江平原,整座城市“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姚江干流穿城而过,同时又有数条南北支流汇入姚江。无论南边还是北边出现洪水,最终都汇入姚江。倘若姚江流域也有洪水,沿江的城区则更加危急。余姚市历史上数次被洪水围困,都与特殊的地理环境息息相关。姚江行洪,主要靠东排——姚江自西向东,与奉化江汇成甬江,最后东流入海。但从2002年起,京杭甬大运河进行四级航道改造,姚江被截弯取直,江面更宽、水流更急。对小流域而言,这样的改造可使行洪速度更快;但在更大区域里,姚江上游来水同样水势更猛、水量剧增。
但汹涌下泄的洪水,却常在姚江大闸处受阻。建于1959年的姚江大闸共36孔,单孔宽度仅3.3米,规模偏小。同时,入海的甬江也处于特殊地理位置,台风期间常会形成台风、暴雨、潮水“三碰头”,外海潮位长时间处于高位,使得海水倒灌内陆。
灾后预防
2013年“菲特”台风后,余姚人开始重新审视这座城市的防洪能力。当地请来浙江省内外水利、防洪、城建专家,对余姚市防洪排涝体系进行全面调查和系统研究。针对余姚的地理位置困境,余姚委托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对防洪排涝规划进行重新编制,提出“东泄、南蓄、北排(西分)、中疏、低围”的总体布局。2013年以后,耗资百亿元的北排、西分、姚江二通道及城区包围等六大工程陆续启动。
西分工程总投资19.32亿元,是当地水利史上单体投资规模最大的项目。工程建成投运后,将减少姚江上游向东排水量,减轻姚江、余姚城区乃至宁波市的防洪压力。此外,余姚市还在姚江城区段安装了1.2公里长的防洪玻璃挡板,同时浇筑混凝土堤防、建设生态防洪堤。2019年“利奇马”台风期间,位于陶家路江上的泗门泵站发挥了有效作用,以每秒100立方米的流量排水。曾饱受洪涝灾害之苦的马渚、泗门镇等乡镇此次平安度汛。
2013年开始,余姚市设立1000多个应急广播。这些应急广播,在电源中断后,还可使用太阳能供电,确保山区信息畅通。2014年开始,余姚城区低洼地改造全面启动。2019年7月底,全市16个道路积水点及铁路后楼家区块改造全部完工。余姚市应急管理部门与生产冲锋舟的企业“浙江海强”签署应急物资“社会化代储”协议。2017年,余姚成立一支由60多名志愿者组成的无线电爱好者协会。在全市通讯中断时,这支队伍可在十几分钟内,搭建临时无线电联络基站,信号覆盖整个城区。
相关事件
各地支援捐赠
在余姚市一段未被水淹的区域里,饭店老板俞华,从10月9日开始,从宁海县采购了大量食材,为因城市内涝严重被困的余姚市民免费提供了上万份热饭热菜。浙江省侨资企业杭州绿盛集团在浙江省归国华侨联合会的联合组织下,向余姚凤山街道、梨洲街道、兰江街道、阳明街道四个街道捐赠了2150箱、12900盒水果沙拉,解决部分受灾群众断水、断粮的燃眉之急。
除绿盛外,双鹿集团共向余姚市送去23.7万节双鹿电池,1100支手电筒等。截至10月10日,中国红十字会已向浙江调拨价值99.9万元的物资,其中价值75.2万的物资给了余姚。截至10月11日下午4时,宁波市慈善总会共接收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捐款1019.8万元。其中,身在海外的钱峰雷便捐赠1000万元用于余姚、鄞州以及奉化的水灾救助。
台州微信群“泰山服务队”成员便在群里为余姚发出募捐倡议,爱心包每个200元。到了中午11点半,爱心包认捐数达到147个,不到2小时的时间里,已汇集爱心款近3万。
截至2013年10月13日9时,浙江省民政系统共接受捐赠余姚市的救灾物资606批次,其中八宝粥9.83万箱、快餐面4.54万箱、饼干类食品10.95万箱、矿泉水18.62万箱、药品等用品44批次、LED手电筒5.67万支。除剩余少量矿泉水外,其他物资都已下发到受灾的乡镇街道。
围堵事件
2013年10月11日晚,宁波台记者在市中心报道余姚洪水已退,已恢复正常生活,而受灾民众称其粉饰灾情,遭记者辱骂,随后民众围堵卫星转播车,并将宁波特警警车砸坏。10月12日,宁波广播电视集团《看看看》栏目在官网微博上对11日晚部分群众围堵节目组卫星采访车事件作出声明。指出网络上对事件的描述有三处不实:网友夸大用语;所报道灾情为实时跟进;记者未与群众发生语言冲突。10月12日凌晨,余姚市公安局官方在微博呼吁市民朋友冷静。
浮猪事件
2013年10月13日,余姚市蜀山村水面漂浮大量死鸡死鸭死猪,距离此处一公里的同光村一养猪场被淹,猪场里漂浮着数十头硕大的死猪。据调查,大水来的时候,猪圈全部被水浸没,大部分猪死在了猪圈中,每头猪按2500元算,损失约50万元。13日部队开始清理。14日,村里的死猪被部队官兵集中后,运到指定地点进行了深埋处理,同时进行消毒杀菌工作。
参考资料
余姚市抗击“菲特”救灾工作新闻发布会.中国宁波网.2025-09-29
从“菲特”“烟花”两场台风对比总结城市洪涝治理的“余姚模式”.微信公众平台.2025-09-29
2013年秋宁波遭遇严重洪涝 多项数据超历史记录.中国宁波网.2025-09-29
2000多名官兵驰援余姚 已转移群众2万余人.浙江在线.2013-10-09
台风“菲特”重创浙江 18县市区城区被淹.中国政府网.2025-09-29
情系灾区 八方支援 浙江内涝攻坚战效果显著.浙江新闻频道.2025-09-29
余姚抗洪救灾:强排城区积水 启动灾后防疫.浙江新闻频道.2025-09-29
余姚山区县道全线抢通 宁波高速、国道、省道均正常通行.浙江新闻频道.2025-09-29
余姚主电网恢复送电 停电小区有一半恢复供电或具备供电条件.浙江新闻频道.2025-09-29
余姚水位回落至2.42米 灾区群众生活正逐渐恢复.浙江新闻频道.2025-09-29
余姚开始恢复工农业生产 138个菜市场正常运营.浙江新闻频道.2025-09-29
“菲特”带来强风暴雨“丹娜丝”持续增强.中国气象局.2025-09-29
余姚告急:超7成城区被淹 多人3天未吃饭.搜狐网.2025-09-29
浙江余姚沦陷成水城 多支民间救援力量星夜驰援.闽南网.2025-09-29
台风“菲特”的伤害 宁波余姚救援纪实.国家应急广播.2025-09-29
余姚通报基础设施抢救进展 积水4天后基本可退.中国新闻网.2025-09-29
浙江余姚洪涝区一加油站发生油罐泄漏.手机环球网.2025-09-29
余姚市抗击“菲特”救灾工作新闻发布会(2).中国宁波网.2025-09-29
“大水围城”考验“余姚之韧”:灾区走访见闻.中国新闻网.2025-09-29
浙江军政民携手并肩 网友给救援力量点赞.浙江新闻频道.2025-09-29
快讯:南京军区驻杭某师百余官兵赴余姚疏散受困群众.浙江在线.2013-10-09
余姚灾情缓解 江苏派抢险队南京运送青菜驰援.东方网.2021-11-02
余姚全力实施积水强排 发放防疫物品供市民免费领取.浙江新闻频道.2025-09-29
一场台风痛定思痛!看余姚长达6年的城市防洪实验.百家号.2025-09-29
台风天“微爱心”凝聚大爱 民间泉涌最美浙江人.中国新闻网.2025-09-29
余姚嘉兴城区积水已退 供水供电基本恢复.央视网.2025-09-29
宁波电视台澄清采访车余姚被围现场情况.中原网.2025-09-29
浙江余姚现大量漂浮死猪.新浪网.2025-09-29
灾区余姚出现大量漂浮死猪 已全部做深埋处理.搜狐网.2025-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