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鳍金枪鱼

黄鳍金枪鱼(拉丁学名:Thunnus albacares),别名青干金枪鱼、黄奇串,是鲭科金枪鱼属的鱼类。因其背鳍和臀鳍呈黄色而得名。其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热带和亚热带海域,主渔场位于赤道的北纬35度间,具体分布于安哥拉、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在中国分布于东海、南海。黄鳍金枪鱼是暖水性中上层鱼类,栖息在水深50~200米之间,对盐度反应敏感,避低盐区。

黄鳍金枪鱼体纺锤形,强大,粗壮。近岸黄鳍金枪鱼优势群体的体重是10~20千克,外海体长可达3米,重200多千克。其体最高处位于第一背鳍基中部。大个体第二背鳍和臀鳍很长,作弧形弯曲。胸鳍较长,伸达或超过第二背鳍起点,但不超过其基部末端。背部蓝色,腹部银白色,腹部常具20条断开的垂直线;背鳍、臀鳍及小鳍同为橘黄色。肝右叶甚长于左叶或中叶,肝的腹部表面光滑,无辐射纹。鳔发达。黄鳍金枪鱼具高度洄游特性,有高速和深水游动能力,其喜集群,主要摄食鱼类及乌贼,亦食虾类。黄鳍金枪鱼的繁殖方式为卵生,可全年产卵。幼鱼期生长发育迅速,成熟期生长显著减慢。最大年龄7~10龄,性成熟年龄为3龄。

1950年开始,全球黄鳍金枪鱼渔获量一直增加,2004年渔获量超过140万吨,创历史纪录。此后,年产量呈下降趋势。2020年总渔获量为139万吨,主要捕捞国有日本韩国和中国。三大洋的黄鳍金枪鱼资源已处于完全开发或过度开发状态。2011年,黄鳍金枪鱼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保护等级为近危(NT)。黄鳍金枪鱼是一种世界经济鱼类,肉味鲜美,可鲜销或制罐头。由于黄鳍金枪鱼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低热量的特点,长期食用能起到平衡营养和减肥的作用,被国际组织公认为世界三大营养鱼之一。

名称由来

黄鳍金枪鱼,因其背鳍和臀鳍呈黄色而得名。

形态特征

黄鳍金枪鱼体纺锤形,强大,粗壮。体最高处位于第一背鳍基中部。第一鳃弓鳃耙26~34。大个体第二背鳍和臀鳍很长,作弧形弯曲,超过叉长的20%。胸鳍较长,伸达或超过第二背鳍起点,但不超过其基部末端,占叉长的22%~31%。背部蓝色,腹部银白色,腹部常具20条断开的垂直线;背鳍、臀鳍及小鳍同为橘黄色。肝右叶甚长于左叶或中叶,肝的腹部表面光滑,无辐射纹。鳔发达。椎骨18+21。

近岸黄鳍金枪鱼优势群体是10~20千克,外海黄鳍金枪鱼体长可达3米,重200多千克,较大型个体。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黄鳍金枪鱼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热带亚热带海域。主渔场位于赤道的北纬35度间。其具体分布于安哥拉安圭拉巴巴多斯、伯利兹、冈比亚加纳格林纳达瓜德罗普、关岛、危地马拉几内亚、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在中国分布于东海、南海

栖息环境

黄鳍金枪鱼是暖水性中上层鱼类。主要分布在水温18~31℃之间,大量密集于20~28℃,适温范围14~31℃。对盐度反应敏感,避低盐区,栖息在水深50~200米之间,以100~160米最密集,其深度取决于季节和海平面的不同区域。

生活习性

黄鳍金枪鱼具高度洄游特性,有高速和深水游动能力,能够快速下潜至温跃层(20℃等温线)以下冷水区域觅食,最大深度甚至超过1000米。其喜集群,主要依照个体大小集群,形成单一鱼种或多种群。幼鱼与鲣鱼和大眼金枪鱼幼鱼形成混养群,主要分布于热带表层水域,而较大的黄鳍金枪鱼出现在表层和次表层水域。黄鳍金枪鱼属游泳生物食性,主要摄食鱼类及乌贼,亦食虾类。

繁殖方式

黄鳍金枪鱼幼鱼期生长发育迅速,成熟期生长显著减慢。最大年龄7~10龄,性成熟年龄为3龄。黄鳍金枪鱼主要产卵场为表层水温24℃以上的海域,可全年产卵,但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繁殖特征,产卵旺季是2月和9月。黄鳍金枪鱼全年的产卵频率可达1.5次/天。黄鳍金枪鱼个体的绝对繁殖力为150万~350万粒,个体相对繁殖力约为60粒/克。卵径0.9~1.04毫米,在水温26C条件下,24~36小时孵出仔鱼,初孵仔鱼全长2.7毫米。

人工饲养

地点选择

将黄鳍金枪鱼幼鱼放入周长80米、深6米的聚乙烯网箱。养殖地点为海南本岛离岸约5海里

水质条件

水温为25.6~29.3℃,盐度为31.2~33.3,pH为8.08~8.18,氨氮<0.05毫克/升,硝酸盐氮<0.005毫克/升,溶氧为5.31~6.18毫克/升。

养殖方法

采用HDPE深水网箱,放养密度折算为0.17尾/立方米,投喂预处理冰鲜杂鱼。饲料的营养成分为:蛋白质(23.45±0.48)%,粗脂肪(1.46±0.42)%,灰分(1.38±0.07)%,水分(72.27±1.58)%。投喂采用饱食量法(每天8:30和15:00投喂),并对饲喂前后的饲料称重。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1950年开始,全球黄鳍金枪鱼渔获量一直增加,黄鳍金枪鱼年渔获量在1.2万~149万吨,2004年渔获量超过140万吨,创历史纪录。此后,年产量呈下降趋势。2020年总渔获量为139万吨,主要捕捞国有日本韩国和中国。黄鳍北方蓝鳍金枪鱼小个体通常在海表为手钓、有环围网、围网和竿钓等渔具捕获,而绝大多数较大个体主要由围网和延绳钓捕获(金枪鱼延绳钓捕捞)。黄鳍金枪鱼主要捕捞自太平洋,其次是印度洋大西洋。2020年,中西太平洋黄鳍金枪鱼渔获量为73.5万吨,东太平洋黄鳍金枪鱼渔获量为22.9万吨,印度洋黄鳍金枪鱼渔获量为43.3万吨,大西洋黄鳍金枪鱼渔获量为11.1万吨。三大洋的黄鳍金枪鱼资源已处于完全开发或过度开发状态。

致危因素

黄鳍金枪鱼被列为近危物种,主要是因为如果没有已经执行的捕获量配额,种群的减少就会加速。在印度洋地区的渔获量于2009年大幅下降,部分原因是索马里海盗将捕捞活动转移到大西洋

保护等级

2011年,黄鳍金枪鱼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保护等级为近危(NT)。

保护措施

中西太平洋渔业委员会(WCPFC)、美洲间热带鲔鱼委员会(IATTC)、印度洋金枪鱼委员会(IOTC)及大西洋金枪鱼养护国际委员会(ICCAT)四个金枪鱼区域渔业组织对三大洋黄鳍金枪鱼资源进行养护和管理。通过了一系列的养护管理措施,主要包括:①捕捞配额制度;②限制围网渔业人工集鱼装置(FAD);③数据统计制度;④建立非法、不报告、不受管制捕捞(IUU)活动的渔船黑名单;⑤区域观察员计划;⑥渔船登记;⑦渔船船位报告和监控制度等。

主要价值

经济价值

黄鳍金枪鱼是一种世界经济鱼类,肉味鲜美,可鲜销或制罐头。据1977年统计,西北太平洋年产33984吨,太平洋中西区可产132437吨,东印度洋产12038吨。中国台湾省渔民自1963年以来一直在南海钓捕鲔鱼,1970~1971年南海金枪鱼捕获物中,黄鳍金枪鱼占第一位,中国台湾捕获量次于日本、高于菲律宾,南海年产约5000吨。

太平洋热带海区黄鳍金枪鱼是全年渔期,其间5~9月是盛期,太平洋北部夏季为次期,小笠原群岛6~7月及11月,台湾海峡以南的巴士海峡台东县西部外海区和台湾东部海区渔期3~6月上旬,苏禄海西里伯斯海9~5月。美国西岸的加利福尼亚州海区渔期为7~8月,巴拿马共和国、马斯达黎加渔期2~3月。印度洋冬季为盛期,印度洋中部及东部渔期12月至翌年1月。捕捞可用近绳钩、竿钓及拖网。

营养价值

黄鳍金枪鱼肉为粉红色,在美国以其高蛋白、低脂肪而受到人们欢迎。由于它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低热量的特点,因此长期食用能起到平衡营养和减肥的作用,深受消费者的喜欢,被国际组织公认为世界三大营养鱼之一。

黄鳍金枪鱼蛋白含量24.88%,脂肪含量0.04%,蛋白氨基酸含量高(293.33毫克/克),达到或接近国际营养协会推荐的氨基酸需要量模式。其中缬氨酸最低为82.7%,为第一限制性氨基酸赖氨酸高达130%,并且富含DHA和EPA等多不饱和脂肪酸。黄鳍金枪鱼是优质的蛋白源,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元素。

参考资料

黄鳍金枪鱼.inaturalist.2025-09-16

Yellowfin Tuna.iucnredlist.2025-09-15

黄鳍金枪鱼.物种2000官网.2025-09-16

黄鳍金枪鱼.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9-16

黄鳍金枪鱼.inaturalist.2025-09-16

黄鳍金枪鱼.inaturalist.2025-09-16

黄鳍金枪鱼.inaturalist.2025-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