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头剑蛇(拉丁学名:Sibynophis 黑枕黄鹂普通亚种),俗名黑头蛇,是有鳞目、游蛇科、剑蛇属的中小型无毒蛇。
黑头剑蛇成体全长在600至800毫米之间,头背面黑色,颈背部有一条白横斑,把头部明显隔离出来,体背棕褐色,中央具黑褐色背脊线。该物种的分布范围从中国延伸到老挝和越南的北部地区,并且在韩国发现的标本已被确定为同一物种,为陆生物种,栖息于从热带到温带地区的平原、丘陵和山地。该物种在日间活动,尾有缠绕性,被捕捉时从不尝试咬人,受惊时能快速移动,具有广泛的生境耐受性,主要以蜥蜴为食,但也吃蛙类和蛇类。该物种是一种卵生蛇类,在6-8月产卵,每窝产6枚卵,孵化时间为34-41天。
2011年,黑头剑蛇被评估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其评估等级为无危(LC),该物种分布广泛、对多样化栖息地具有耐受性、推测种群庞大,且其数量下降速度不太可能达到更高受胁等级的认定标准。2023年,该物种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分类
黑头剑蛇隶属于有鳞目、游蛇科、剑蛇属。截至2025年7月,该物种共有3个亚种,分别为:黑头剑蛇指名亚种(S. 黑枕黄鹂普通亚种 chinensis)、黑头剑蛇云贵高原亚种(S. chinensis 抚仙鲇)、黑头剑蛇米易亚种(S. chinensis miyiensis)。
黑头剑蛇指名亚种,分布于越南以及中国大陆的东部低山丘陵地区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宜昌市;黑头剑蛇云贵高原亚种,腹鳞在185枚以上,尾下鳞110对以下,分布于贵州(威宁)、云南(昆明与曲靖间,武定);黑头剑蛇米易亚种,腹鳞185枚以上,尾下鳞108对以上,分布于四川西南、云南东北。
特征
黑头剑蛇为体形细长的中小型无毒蛇,成体全长在600至800毫米之间。头背部颜色为灰黑色,偶尔也可见到棕色个体。上唇鳞呈现白色,特征明显。头颈部有一块显著的黑斑,黑斑的后缘紧接着一条细白横纹。颈部后段常有一段黑色细纵纹,增加了其辨识度。体背部为棕褐色,腹部则是白色。具腹链纹。
上唇鳞多为9枚,排列呈3-3-3式,下唇鳞多为8枚,其中第4枚最长,第5枚最大。背鳞17-17-17行,表面平滑无棱。腹鳞数量在171-187枚之间,尾下鳞有58-122对,肛鳞完整。
幼蛇体色前段呈褐色,后段呈灰色,头至尾部有一条明显的黑色背中线,该线在前段密集而后段逐渐淡化。幼蛇体色形态与母蛇相似,但色泽更鲜亮;头部呈三角形,双眼浑圆呈黑色,头部下方有白色环纹。
分布范围
黑头剑蛇的分布范围从中国延伸到老挝和越南的北部地区,并且在韩国发现的标本已被确定为此物种。在中国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福建省、海南省、贵州省、江西省、重庆市、上海市、湖北、湖南省、广东省、云南省、北京、香港特别行政区、四川省、安徽、甘肃省、陕西省、浙江省、江苏省、天津市、台湾、河北省、河南省、山西省。
栖息环境
黑头剑蛇为陆生物种,栖息于从热带到温带地区的平原、丘陵和山地,并且常见于路边、石洞、竹丛、灌丛、山区开垦地、草地和森林等处,一般生活于海拔150-2000米的地区。
习性
活动规律
黑头剑蛇在日间活动,尾有缠绕性。该物种被捕捉时从不尝试咬人,受惊时能快速移动。
适应性
黑头剑蛇具有广泛的生境耐受性。
摄食行为
黑头剑蛇主要以蜥蜴为食,但也吃蛙类和蛇类。该物种可以飞快地在林下的落叶层中穿梭,捕食北滑蜥这类林间栖的小型蜥蜴,通常从头开始整个吞下蜥蜴。多数在白天捕食的蛇类,尤其那些以蜥蜴类为主要食物的蛇类都拥有非常良好的视觉,它们需要紧盯那些飞速奔跑的猎物,这些判断必须尽量精准,徒劳的捕食付出对于野生动物而言意味着大量消耗能量而变得虚弱甚至死亡。
生长繁殖
产卵
黑头剑蛇是一种卵生蛇类,在6-8月产卵。
繁殖报告
为确定黑头剑蛇的繁殖行为,该研究于2018年5月27日在济州岛无灵岳里湿地保护区捕获一条怀孕的个体,并于韩国济州国立大学动物分类与形态学实验室进行饲养。该物种于2018年6月12日至20日产下6枚卵,并在恒温27°C条件下进行人工孵化。
雌性个体于六月中旬产卵,七月底孵化(即夏季),这种夏季圈养产卵现象可能是双交配季(即秋季与春季)作用的结果。科研人员曾观察到该物种在秋季发生一雌三雄的群交行为,据此科研人员提出假说:秋季交配获得的精子可储存在输卵管内,并在冬季休眠期保持活性;早春时节,这些精子从输卵管排出,与后续春季交配后形成的卵母细胞结合受精卵。已有大量研究证实爬行纲在排卵前存在两个独立交配季的案例,如密歇根州的剑纹带蛇(束带蛇 sirtalis)、巴西的矛头蝮属 neuwiedi及亚利桑那州的西部菱斑响尾蛇(Crotalus atrox)。春季受精确保卵在雨季中期产出,使更多卵能在温暖湿润的月份完成孵化,尽管已有该物种秋季交配的记录,但科研人员仍不能完全排除春季交配的可能性。
该物种的卵呈白色、椭圆形、细长且无粘性,卵壳柔软有弹性;但最后一枚卵因呈现非典型的湿润外观和半透明淡黄色而被判定为未受精卵。卵的平均长度、宽度和重量分别为24.86±1.36毫米、9.86±0.49毫米和1.43±0.15克。
孕蛇在产卵前仅观察到一次摄食行为,孕蛇摄食减少部分归因于运动速度与耐力下降,这可能削弱其捕捉活体猎物的能力。产卵后雌性表现出更活跃的摄食行为,放归野外前最高记录达14次摄食,这可能是由于脂肪体内脂质储备的积累,该过程与雌性的卵黄形成相关,一旦完成即开启新的繁殖周期。孵化34-41天后卵开始破壳(其中一枚未受精卵除外),幼蛇完全脱离卵壳平均耗时222±18分钟。
保护
2011年,黑头剑蛇被评估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其评估等级为无危(LC),该物种分布广泛、对多样化栖息地具有耐受性、推测种群庞大,且其数量下降速度不太可能达到更高受胁等级的认定标准。该物种现存于多个保护区,尚未有针对其保护措施。2023年,该物种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参考资料
黑头剑蛇.类群2000(中国).2025-07-02
雨林科普日记 | 黑头剑蛇.微信公众平台.2025-07-02
Chinese Many-tooth Snake.iucnredlist.2025-07-02
First report on the reproduction of captive Chinese many-toothed snake (Sibynophis chinensis) in Jeju Island, South Korea.jecoenv.biomedcentral.com.2025-07-02
巍山首次记录到黑头剑蛇和方花小头蛇.澎湃新闻.2025-07-02
“神奇动物”在江苏,你能认出几种?.极目新闻.2025-07-02
Sibynophis chinensis chinensis (Günther, 1889) Chinese Mountain Snake 黑頭劍蛇.www.biosch.hku.hk.2025-07-02
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山市人民政府.2025-07-02
Sibynophis chinensis (Günther, 1889).itis.2025-07-02
[科普中国]-黑头剑蛇.科普中国.2025-07-02
最详细的北京蛇类介绍,另外十种来啦!.微信公众平台.2025-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