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斑糠疹

花斑糠疹(tinea versicolor),别名花斑癣、汗斑、变色糠疹,是一种表浅角层真菌病,该病具有传染性,好发于15~35岁的青中年人。花斑糠疹的病原菌为马拉色菌,该病常见的诱因有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库兴综合征、营养不良、口服避孕药等以及免疫低下患者。

花斑糠疹好发于胸背、颈项、肩胛、腋窝等处,亦可发生于头皮发际、面部、腹部、大腿等。典型皮损为毛孔一致的点状斑疹,渐至蚕豆大的淡红色、微黄色或棕褐色的斑片,表现为极细小的糠状鳞屑,可被刮下。日久损害增多,向周围扩大,相互融合成片,并蔓延至颈部、腋窝。皮疹消退后常留下色素减退斑。该病可进行镜检、真菌培养、伍德灯检查以便确诊。治疗以外用药为主,可搽40%硫代酸钠溶液,稍干后再搽4%稀盐酸溶液,也可外用50%丙二醇溶液、2%克霉唑霜、2.5%硫化硒霜以及1%萘替酚霜、1%联苯苄唑霜或2%酮康唑洗剂(采乐洗剂)、硫化硒洗剂等。全身治疗可口服伊曲康唑酮康唑等,还可进行中医治疗、沐浴疗法、紫外线照射及日光浴疗法。

花斑糠疹常难治愈,大部分患者局部治疗有效,但50%在12个月内复发,泛发及顽固患者口服治愈后,仍有40%在6个月内复发,需要间歇反复应用抗真菌药,确保花斑糠疹不复发。平时讲究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爽。易出汗的人,勤洗澡并更换衣物,内衣进行煮沸消毒,被褥宜经常暴晒。因花斑糠疹在一般情况下没有不适症状,不易引起重视,所以发现皮疹后,要早期诊断及治疗,预防病情发展。

病因

病原体

花斑糠疹的病原菌是一种球形/糠秕马拉色菌,因其菌体的不溶部位含有脂酶,以镶嵌形式存在于富含葡萄糖的细胞壁和(或)细胞膜系统。脂酶将脂质分解为脂肪酸,为自身的合成代谢提供必须的营养源,菌体进一步繁殖。当细胞代谢减慢时,脂酶活性随之降低。故此菌主要存在于正常人体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如前胸、后背、头、面、颈部等,条件合适时发病,是一种条件致病菌。此菌直接镜检或培养镜检均可见圆形和卵圆形两种形态孢子。通过透射电镜观察,两者内部结构相同。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测定核酸脱氧核糖核酸的G+Cmol%值结果,无明显差异。Faergemarm在镜下看到两种孢子可互相转化,故法国Guehe将其统称为球形马拉色菌。许多临床检验工作者在同一视野中均能看到两种形态的孢子,证明是同一种真菌的不同形态。1853年Robin将此菌命名为糠秕小孢癣菌(Microsporum furfur)。1889年Baillon改名为糠秕马拉色菌(Malassezia furfur)。1951年Gordon定名为圆形糠秕孢子菌(Pityrosporum orbiculare)。1992年Guehe命名为球形马拉色菌(Malassezia globusa)。

诱发因素

常见的诱因有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库兴综合征、营养不良、口服避孕药、油性皮肤、多汗、高温潮湿、遗传、皮肤使用油脂类制剂以及免疫低下患者。皮损可自行消退,经常活动人群,皮损可持续。糠秕马拉色菌可产生一种酶,能使皮肤表面脂肪酸氧化产生二羟酸,抑制表皮黑素细胞酪氨酸酶活性,从而使皮损呈现色素减退。但也有人认为色素减退系糠秕马拉色菌及其代谢产物能阻止紫外线透人局部皮肤,干扰局部皮肤黑素形成。从人体皮肤可分离出正圆形糠秕孢子菌和卵圆形糠秕孢子菌,许多学者认为它们为糠秕马拉色菌的不同形态。

发病机制

1.致病微生物:该病的致病微生物是马拉色菌属腐生型酵母菌。马拉色菌是一种嗜脂性双相型真菌,是皮肤正常菌群的组成部分。临床病变的发生与马拉色菌从酵母细胞型转化为致病性菌丝型相关。

球形马拉色菌(Malassezia globosa)似乎是花斑糠疹主要的致病菌种。合轴马拉色菌(Malassezia sympodialis)、糠秕马拉色菌(Malassezia furfur)和马拉色菌属其他菌种也可引起花斑糠疹。

2.好发部位:花斑糠疹在躯体上的分布可能反映了酵母菌的营养需求。马拉色菌具有嗜脂性,而上半身皮肤的皮脂腺分泌更旺盛,可能因此该病更好发于上半身。

3.色素变化:尽管尚不确定花斑糠疹色素变化的原因,但已提出了一些理论。色素减退性花斑糠疹患者常发现该病在夏季最明显,此时受累部位的肤色在日晒后并不加深。壬二酸(马拉色菌产生的一种二羧酸)对黑素细胞的抑制或损伤作用可能在色素减退的发生过程中起一定作用。色素沉着和发红的皮损可能是由于宿主对酵母菌的炎症反应。

组织病理学

表皮轻度角化过度,棘层水肿,真皮炎症反应少见,或真皮浅层见少许淋巴细胞浸润。皮损角质层常可见短粗、弯曲的菌丝和成堆圆形或卵圆形厚壁孢子。PAS染色更明显。

流行病学

该病全球分布,温带地区多见于夏季,约2%人群受累。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年发病率约20%。中国南方患该病者较多。该病好发于15~35岁的青中年人,但儿童甚或婴儿也有发病的报道。

临床表现

1.该病好发于胸背、颈项、肩胛、腋窝等处,亦可发生于头皮发际、面部、腹部、大腿等。为与毛孔一致的点状斑疹,渐至蚕豆大的淡红色、微黄色或棕褐色的斑片,表现为极细小的糠状鳞屑,可被刮下。日久损害增多,向周围扩大,相互融合成片,并蔓延至颈部、腋窝。皮疹消退后常留下色素减退斑。

2.该病一般无自觉症状或微有瘙痒。好发于皮脂腺、汗腺丰富的部位,如胸背部。出汗时加重。

3.经过缓慢,夏秋较重,入冬减轻,次年又发。好发于多汗质成人。

检查诊断

1.直接镜检:取鳞屑加15%氢氧化钾液直接镜检,见短粗菌丝或大小不等的孢子,这些纠缠菌丝和大量孢子结合在一起,通常称为“面条肉丸”。镜检阳性结合临床表现即可诊断。

2.培养:在沙堡培养基加1~2ml橄榄油或其他植物油,接种鳞屑后37℃培养,3天后即有奶油色酵母样菌落生长。培养一般不作为诊断常规。

3.伍德灯检查:鱼鳞病或皮损可呈棕黄色荧光,但沐浴后可不显示荧光。

鉴别诊断

该病有时需与色素脱失、脂溢性皮炎、玫瑰糠疹等鉴别。主要依靠真菌学检查,必要瘟疫病理检查。

常见的炎症性疾病:

1.脂溢性皮炎:躯干部位的脂溢性皮炎可能表现为色素减退性、色素沉着性或红色的斑片/薄斑片,并且通常有比花斑糠疹更厚的鳞屑。患者常有其他部位受累,例如头皮、眉毛和鼻唇沟。

2.玫瑰糠疹:典型玫瑰糠疹患者表现为躯干部位呈“圣诞树样”分布的炎性斑疹和小斑片。广泛出疹之前常可观察到一个较大的前驱斑。皮损可能为红斑,伴领圈状鱼鳞病。深肤色患者的色素沉着有时会很明显。

3.白色糠疹:白色糠疹是一种轻型湿疹皮炎,表现为面部色素减退性斑疹和小斑片,有时也可累及上肢。可能见到细小鳞屑。该病最常见于有特应症病史的儿童。

感染性疾病:

1.红癣:红癣可表现为腋窝和腹股沟区的红色或色素沉着性斑片,红癣是间擦性花斑糠疹的鉴别诊断之一。红癣皮损在Wood灯下呈珊瑚红色的荧光

2.二期梅毒:患者可能表现为广泛分布的红色至棕色斑疹丘疹或小斑块。皮损常见于手掌和足底。

其他疾病:

1.脏地型皮病:脏地型皮病(Terra firma-forme 皮肤病)是一种良性疾病,其潴留性角化过度导致出现色素沉着性丘疹或斑块,类似于有污垢的皮肤,常见于颈部和踝部。与花斑糠疹不同的是,用乙醇棉签可以轻易地擦除皮损。

2.色素脱失:白癜风是一种获得性色素性皮肤病,其特征为色素完全脱失性斑疹和斑片。然而,花斑糠疹表现为色素减退性皮损。

3.Gougerot-Carteaud融合性网状乳头瘤病:这是一种少见的皮肤病,通常发生于年轻成人,其特征性表现为网状、色素沉着性鳞屑性斑片,可能累及颈、胸(特别是乳房间的区域)和上背部。

4.蕈样肉芽肿:可能表现为皮肤色素减退性斑片,好发于躯干和四肢,也可能有细小鳞屑、红斑或浸润性斑块。

治疗

局部治疗

以外用药治疗为主。可先搽40%硫代酸钠溶液,稍干后再搽4%稀盐酸溶液,每日1次。也可外用50%丙二醇溶液、2%克霉唑霜、2.5%硫化硒霜以及1%萘替酚霜、2%酮康唑霜、1%联苯苄唑霜或2%酮康唑洗剂(采乐洗剂)、硫化硒洗剂等。以上治疗均有良效,一般用药2~4周可临床治愈。治疗期间应减少洗澡次数,以保持药物停留在皮肤上的浓度和时间。内衣应煮沸消毒。治愈后仍须继续用药2周以防复发。

全身治疗

可口服伊曲康唑、酮康唑等。

中医治疗

(1)该病一般只需外治,先用肥皂洗搽患处,然后再用氧化铅散、花斑糠疹搽剂、陀柏散,任选一种搽患处。若皮疹为褐色,用醋调搽;以白色为主,用姜片蘸药粉搽之,每日1次。

(2)紫草苦香树、大黄、黄柏、香薷各30g,藿香20g,煎水外洗患处。

(3)土荆皮、丁香各20g,藿香30g,75%乙醇200ml浸泡1周后取药液外涂皮疹,每日2~3次。

其他

亦可采用沐浴疗法、紫外线照射及日光浴疗法。

预后

花斑糠疹常难治愈,大部分患者局部治疗有效,但50%在12个月内复发,泛发及顽固患者口服治愈后,仍有40%在6个月内复发,需要间歇反复应用抗真菌药,确保花斑糠疹不复发。伊曲康唑0.2g或氟康唑0.15g口服,每月1次,可试用于防止该病复发。

预防

花斑糠疹的发生主要与皮脂分泌旺盛、出汗多及皮肤卫生差有关,所以,平时讲究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爽。易出汗的人,勤洗澡并更换衣物,内衣进行煮沸消毒,被褥宜经常暴晒。因花斑糠疹在一般情况下没有不适症状,不易引起重视,所以发现皮疹后,要早期诊断及治疗,预防病情发展。

参考资料

花斑癣(花斑糠疹).UpToDate.2024-08-06

花斑癣.天山医学院.2025-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