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亚-4轰炸机(英文名:M-4轰炸机;俄文:Miya-4,俄文代号:Молот;北约称为“PP-19野牛冲锋枪”)是前苏联米亚西舍夫设计局研制的重型轰炸机。
1951年,米亚-4轰炸机开始研制。1952年4月1日,全套制造图纸下发车间,5月13日正式开始制造第-架原型机,工厂代号为“产品25”。1953年5月,01号原型机开始进行国家验收试验。1954年3月30日,经过改进的01原型机飞到空军所属的“红旗”国家研究所再次接受验收试验。1954年5月1日,首架米亚-4参加了莫斯科红场的空中检阅。北约组织将其称为“北美野牛”,而苏联国内媒体将其称为米亚-4A。1957年,这头“野牛”开始服役。1953年5月,01号原型机开始进行国家验收试验,试验表明许多设计必须修改以提高可靠性。1954年3月30日,经过改进的01原型机飞到空军所属的“红旗”国家研究所再次接受验收试验,但由于喷涂空军标志、演练国际劳动节红场阅兵等原因,试验-直拖到5月4日才开始。红场阅兵式上露面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组织也按照惯例给M-4起绰号为野牛(Bison)。
米亚-4轰炸机的翼展51米,全长47米,机高11.3米。机翼后掠角35°。外翼上有翼刀,平尾抬高而有上反角,四台发动机紧靠翼根,和机身前部结合成整体;采用单缝襟翼、副翼有调整片。机身则用“蜂腰形”,两头粗、中间细,截面略呈椭圆形。它的动力采用4台轴流式涡喷发动机,正常起飞重量110吨,最大起飞重量140吨,最大载弹量20吨,能携带500-9000公斤各种炸弹。8人机组、5吨载弹时航程12000公里、最大载弹量24吨、投弹高度11000米,投弹速度0.75马赫。它的自卫装备也较强,在机身上部机翼前后各有一个炮塔,机身下部两个起落架前后又各有一个炮塔,机尾还有一个雷达瞄准的炮塔,5个炮塔共有十门航空机炮;侦察型减少了机身后部上下炮塔,仅有机炮6门。可载弹4.5~12吨。也可载鱼雷、水雷和外挂一枚装核弹头的空对地导弹,射程为200~300公里。
研制背景
1947年,美苏冷战爆发,美国叫嚣着用300枚原子弹毁灭苏联,西方强有力的战略航空兵成为苏联领导人的心头痛,当时苏联的核弹投送工具只有苏版“超级空中堡垒”图-4轰炸机(北约代号“公牛”,B-29轰炸机仿制品)-种,但喷气时代的来临使其还未来得及大规模列装就显得过时了。美国B-47轰炸机、英国3V袭炸机等喷气式后掠翼轰炸机的研制成功,再加上喷气战斗机在朝鲜战争中的优异表现无疑强烈刺激着苏联领导人的神经。
当时以图波列夫公司为代表的主流航空学者对喷气式轰炸机仍抱怀疑态度,认为喷气式飞机的航程难以达到要求,涡轮螺旋桨才是既能满足速度又能达到航程的最佳动力,按照这-理论,图波列夫相继在图-4轰炸机的基础上研制了图-80、图-85等不成功的型号。但并非所有的苏联人都相信螺旋桨是航空动力的永恒,年轻的飞机设计师米亚西舍夫是喷气式远程轰炸机的坚定支持者。
研发历程
设计研发
1948年,米亚西舍夫将发展喷气式轰炸机的研究报告递交中央航空流体研究所科学和技术委员会(TSAGI),并获得了委员会大多数学术权威的认可。之后,米亚西舍夫先后致信赫鲁晓夫和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部长,建议制造喷气式战略轰炸机。赫鲁晓夫表示认可,并将设计方案上报约瑟夫·斯大林和前苏联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马李舍夫。最终,在克里姆林宫的-次会议上,苏联高层正式决定发展喷气式远程轰炸机。
1951年2月,米亚西舍夫提交了第-份战略轰炸机方案,计划研制-种苏联前所未有的大型飞桃翼展达50米,机长44米,机翼面积300平方米,常规布局后掠。式上单翼,机翼前缘有折角,内翼后掠角45度,外翼后掠角40度,动力采用4台轴流式涡喷发动机,正常起飞重量11O吨,最大起飞重量140吨,最大载弹量20吨,能携带500-9000公斤各种炸弹。米亚西舍夫先后致信赫鲁宵夫和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部长,建议制造战略轰炸机。赫鲁晓夫表示认可,并将设计方案上报约瑟夫·斯大林和苏联人民委员会副主席马李舍夫(VMalyshev)。最终,在克里姆林宫的-次会议上,苏联高层正式决定发展战略航空兵。
1951年3月24日,苏联部长会议通过949-469号决议,批准在莫斯科西郊组建GSOKB-23(GSOKB为全苏联国家实验设计局,强调了“国家级重要性”,以下简写为OKB-23)’并由米亚西舍夫担任局长,主要负责轰炸机的研制和生产。OKB-23的第-个工程代号为“产品M”的轰炸机计划在1952年12月进行原型机试飞。11951年6月23日,新轰炸桃的概要战术指标得到了苏联空军总司令认可,确定了8人机组、5吨载弹时航程12000公里、最大载弹量24吨、投弹高度11000米,投弹速度O.75马赫等战术参数。
为了达到上述指标,“产品M”还采用了-些新设计,比如像英国3V轰炸机-样在机根处埋设发动机,并为每台发动机都设有独立且突出机翼前缘的进气口,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来流压力损失,以及避开机身等部位对来流的干扰,发动机喷口也向外和向下各偏转4度,避免了喷气烧灼后机身或影响平尾效率。由于苏联发动机推力较小,机翼必须有很高的升阻比,所以“产品M”的机翼面积比美国B-52轰炸机小150平方米左右,而起飞重量与B-52类似,所以翼载比B-52大得多,升限受到-定影响。
设计组最终决定采用相对重量较轻,且最稳当的自行车式起落架(自行车式起落架占整架飞机结构重量的3%至3.5%,而常规起落架为4%至6.5%)。但其最重要的作用是:两翼端的辅助轮能够在地面上支持机翼重量,降低机翼的结构重量。另外,“产品M”的前起落架较长,后起落架较短,可以获得较大起飞迎角,飞机达到离地速度后不须拉杆就能自动起飞。
1951年8月,“产品M”轰炸机正式确定采用4台米库林AM-3A涡喷发动机(巡航推力6200公斤),苏联空军司令在9月19日批准该方案。此时,“产品M”的各种理论参数也基本计算完毕,其速度、武器和设备需求满足949-469决议的要求,但航程欠缺,起飞滑跑距离也大大超标。
至1951年底设计工作基本完成,原型机在1952年初开始制造。在“产品M”的设计过程中,OKB-23也逐渐发展成为包括空气动力学/稳定性/控制部、静强度/动强度/气动弹性变形部、设计部、信息部和空气动力实验室的独立研究实体。
原型机试飞
在1951年6月,米亚西舍夫及其同事就开始着手制造2架原型机和1架静态试验机。1952年4月1日,全套制造图纸下发车间,5月13日正式开始制造第-架原型机,工厂代号为“产品25”,OKB-23内部文件称其为VM25,航空企业内部的通用代号是“25号工程”,但使用最广泛的还是空军的正式编号‘M-4。经过半年多的赶工,作为最优先项目的M-4原型机在1952年12月完成。安装设备和地面调试后被运输到莫斯科东南的茹科夫斯基飞行研究所准备试飞。
1953年1月20日,仅仅在OKB-23成立1年10个月后,M-4轰炸机O1号原型机在奥帕德奇(FOpadchiy)为首的机组操纵下完成了10分钟的首飞,全苏联都为之欢呼。在后来几次的试飞中,01号机表现出-点偏航现象,但很快查明是方向舵过度补偿的问题,在第8次试飞降落接地时,O1号机主起落架的4个轮子因为刹车和防滑装置调整不当而全部爆胎,这些问题很快就得到了解决。Ol号机证明了它能够携带5000公斤炸弹飞行10700公里,这差不多达到了战术要求的指标。
随着试飞的深入,更严重的问题出现了。在第13次试飞时,坐在机尾炮塔处的乘员报告内侧和外侧升降舵(每侧水平尾翼有里外两片升降舵)偏转角度不-致。但因飞机安全降落,地勤人员仅对升降舵进行了简单检查。第14次升空后,01号机爬升到3000米高度,随着-阵金属崩断声,飞机开始出现抖动。随后机尾报告-片升降舵飞掉,水平安定面和邻近的舵面也受到损伤。奥帕德奇机长沉着驾驶飞机减速下降,并发现尽管少了-片升降舵,飞机俯仰依然能得到较好控制。O1号机最后得以安全降落。
经调查这次事故是方向舵蒙皮太薄造成的,根本原因是设计时力图减轻重量,而忽略了结构强度。所以1953年5-9月,原型机停飞接受改进。实际上,尽管0l号原型机组装完毕后就已经比原设想的重了25吨,其最大起飞重量达180吨,但很多保证安全的设备都被取消了。几年后1架生产型M-4发生机毁人亡的事故就是因为省略了-个油管固定夹,导致1根油管弯曲爆裂造成的。
1953年5月,01号原型机开始进行国家验收试验,试验表明许多设计必须修改以提高可靠性。1954年3月30日,经过改进的01原型机飞到空军所属的“红旗”国家研究所再次接受验收试验,但由于喷涂空军标志、演练国际劳动节红场阅兵等原因,试验-直拖到5月4日才开始。红场阅兵式上露面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组织也按照惯例给M-4起绰号为野牛(Bison)。
验收试验由OKB-23、飞行研究所和“红旗”研究所共同进行。试验持续到1954年8月5日,得到了最大载弹量时航程不到6500公里、5吨载弹量时9800公里等数据,而9800公里这个结果还是采用关闭2台发动机下降高度进场这种极端方法得到的,实际上5吨载弹量时的有效航程仅9500公里。试验还指出了M-4在0.81-0.82马赫速度时开始横向不稳定,大攻角时纵向不稳定,关闭液压助力后操纵吃力,雨天风挡积水严重、机载电台通讯距离不足等问题。尽管以M-4的性能,不进行空中加油根本无法对任何-个美国城市进行空袭并返回基地,但为了在军备竞赛中多-个筹码,苏联高层还是批准其投入生产。这也的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美国不知道M-4的性能,花费了大量军事和谍报资源试图监视M-4部队动向。另外图-95战略轰炸机Ol号原型机在1953年5月17日坠毁也是M-4投入生产的重要原因。
1953年12月,M-4的02号原型机也制造完成,并于1954年4月15日首飞成功。该机为预生产型,机翼后缘加大,机翼面积增加5.75平方米,襟翼面积增加6.9平方米,以解决滑跑距离过长的问题,修改了前起落架,使起飞滑行迎角从7.5度增加到10.3度,机载设备也更为完善,包括RSB-70M高频电台、RSIU-3M超高频电台、SPU—10内部通话系统、ARK-5自动定向仪、机头下方的RBP-4全景导航和地图测绘学雷达、垂直尾翼根部的PRS-1炮瞄雷达、SRO-1敌我识别系统、MRP-48信标接收机、RV-2和RV—17地高仪、AP-5自动驾驶仪,PS-53遥控炮塔瞄准镜、OPB-11S光学投弹瞄准镜和SPV-25自卫系统(3个炮塔上的6门AM-23机炮)等。
完成试飞任务后,2架原型机仍留在OKB-23作为试验机,0l号机先后作为VD-7涡喷发动机和油箱惰性气体增压系统的试验平台,02号机则作为更先进的M-50轰炸机超音速轰炸机的设备试验机。1957年,米亚西舍夫等6人获得了苏联最高荣誉——列宁勋章。
生产服役
1957年,米亚-4开始服役,共生产了110架。随着前苏联庞大的航天项目的开展,1970年底,一架米亚-4还被改装为将运载火箭的大型组件从生产厂家空运到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的特种运输机。为了运输这些外形巨大且分量不轻的部件,工程师对这架米亚-4进行了全机身加固,甚至去掉原来的垂尾,新安了双垂尾,以便放下超长的部件。1953年5月,01号原型机开始进行国家验收试验,试验表明许多设计必须修改以提高可靠性。1954年3月30日,经过改进的01原型机飞到空军所属的“红旗”国家研究所再次接受验收试验,但由于喷涂空军标志、演练国际劳动节红场阅兵等原因,试验-直拖到5月4日才开始。红场阅兵式上露面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组织也按照惯例给M-4起绰号为野牛(Bison)。
设计特点
整体外形
米亚-4轰炸机的翼展51米,全长47米,机高11.3米。机翼后掠角35°。外翼上有翼刀,平尾抬高而有上反角,四台发动机紧靠翼根,和机身前部结合成整体;采用单缝襟翼、副翼有调整片。机身则用“蜂腰形”,两头粗、中间细,截面略呈椭圆形。
机身
机身野牛机身为半硬壳结构,最大直径3.5米,主要材料是铝合金,少量使用钢和镁合金。机身分为4部分。最前部是乘员增压舱导航员兼投弹手、正副驾驶员、飞行工程师兼炮手、通信员兼炮手、导航员兼雷达操作员和机背炮手以及主要的航电和火控设备都位于该区域。中段为非增压结构,长达23.7米,包括炸弹舱、前后起落架舱,翼盒从前起落架舱和炸弹舱之间穿过,炸弹舱门-般向下打开90度,地面维护和装弹时可以打开到180度。
后机身部分全长13.2米,包括6个油箱、攻击效果照相机、减速伞和电子对抗设备等。最后是尾炮增压舱,尾炮手孤独地位于这个远离集体的位置,此外还有尾炮弹药、测距雷达等设备。乘员位置和重要设备按照防御20毫米弹药的标准设置了装甲,各窗口也都采用有机防弹玻璃,其中尾炮手的窗口玻璃厚达145毫米。
机翼
米亚-4轰炸机采用悬臂式中单翼,有后掠角,下反角很小,外翼上有-个翼刀,翼尖有-流线型辅助轮胎。机翼有-根主梁,在前缘、副翼和襟翼的前部各有-根辅助梁。襟翼为单缝式,副翼上有调整片。副翼和襟翼的弦长占整个机翼弦长的1/5。机翼结构与弹舱和部分机身组成-个整体。机身为全金属半硬壳式结构,截面略呈椭圆形。机身后部有-腹鳍,弹舱在前后起落架之间,长约7米。机身头部是轰炸领航员舱,镶着明胶玻璃。
野牛机翼为悬臂式上单翼,承力蒙皮结构,1/4弦长处后掠角35度下反1.5度,主要材料为铝和镁合金。机翼分为5部分:穿过机身的中段、左右内翼段和左右外翼段,每侧有2个翼刀,翼尖辅助轮舱同时具有防振颤功能。机翼后缘设置了2段后退式襟翼,
动力装置
发动机喷口下的W形襟翼则是简单的铰接式,各襟翼均为电动制动,最大下偏角为30度。尾翼垂直尾翼在1/4弦长处后掠角35度,水平尾翼在1/4弦长处后掠角33.5度并上反10度。
起落架起落架采用电动收放,并有单独的紧急电动收放装置。前起落架和主起落架都为4轮小车式,机轮规格1700×550毫米,前起落架可以左右转动各27度但没有刹车,主起落架有气压刹车。两翼辅助起落架为双轮结构,机轮规格660×160毫米,也没有刹车。
它的最大起飞重量为160吨,载油70吨。起落距离1500米。装有4台涡轮喷气发动机,单台推力为8700公斤。改型机上换用了推力更大(13000公斤)的喷气发动机。
起落架是自行车式,机轮设在弹舱前后,翼尖还有辅助起落架。机身后部有腹鳍,机头前有透明机舱罩,机身下的炸弹舱长7米。翼尖还有流线型的辅助起落架轮舱。
米亚-4轰炸机是苏联在1953年首次试飞成功的。它是为与美国B-52轰炸机竞争而研制的苏联第一架喷气式战略轰炸机。它已从战略轰炸机部队的第一线退役。1967年出现了一种改进型式。
船电设计
改进型的米亚-4轰炸机(图3-6)装备了更复杂的电子设备,并在机头安装了用作空中加油的加油器,可连续飞行15小时。目前,它主要用于远程海上巡逻、侦察、反潜。侦察型的载重量10吨。座舱两侧增加了突出机外的观察窗口。用于海上侦察的型号,则重新设计了机头,还加装了大型搜索雷达。在雷达罩后面,是可向前、左、右三个方向拍照的观察窗。
米亚-4轰炸机的乘员常为9~10人。图3-6为米亚-4轰炸机。米亚-4的最大速度,在高度8000米时,为1000公里/小时;高度10000米时,巡航速度为835公里/小时;爬升率1500米/分;载弹9吨,载油65吨时,航程为5500公里。实用升限14000米。
米亚-4机身上部在中央翼之前和之后各有-座炮塔,机身下部在前起落架之前和主起落架之后各有-座炮塔,在尾部还有-个用雷达瞄准的炮塔,每个炮塔有两门23毫米航空机炮。正常载弹量为4.5吨,最大载弹量为12吨。可携带鱼雷、水雷,腹部可外挂-枚“鳟鱼”空对地导弹(射程200~320公里)。
武器装载
这种重型轰炸机采用当时较新的电子设备,包括轰炸瞄准雷达(可搜索140~180公里距离),机尾炮塔的射击瞄准雷达,以及远距通讯电台等。它的自卫装备也较强,在机身上部机翼前后各有一个炮塔,机身下部两个起落架前后又各有一个炮塔,机尾还有一个雷达瞄准的炮塔,5个炮塔共有十门航空机炮;侦察型减少了机身后部上下炮塔,仅有机炮6门。可载弹4.5~12吨。也可载鱼雷、水雷和外挂一枚装核弹头的空对地导弹,射程为200~300公里。
性能参数
衍生型号
基本型-野牛A
1954年M-4投入批量生产,大大领先于同等级的B-52轰炸机和图-95战略轰炸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给M-4基本型起绰号为野牛A,某些媒体还称其为大锤(Molot)。
量产型M-4与原型机的差别在于取消了尾炮塔下突出的弹壳收集器,内部设备也更完善。1955年开始,M-4开始安装RD-3M、RD-3M-500A或vD-5发动机。到1957年,M-4机队全部换装了新发动机。RD-3M不仅耗油率更低,而且具有更大的推力(起飞推力9500公斤,海平面最大持续推力10500公斤),使M4战略轰炸机在载弹5吨时的航程增加到10500公里。加油机-M-4-2前面已经提到M-4的航程不足,空中加油成为扩展其航程的必要手段。M-4没有采用已经在图-4轰炸机和图-16轰炸机上使用的翼尖加油方式,而是采用了新开发的套锥-探头方式。加油系统安装于弹舱内,软管长度约50米,采用液压装置收放,加油速率约为2000公升/分。受油系统安装于轰炸机驾驶舱风挡正前方稍左位置,输油管从前增压舱左侧壁延伸到机身油箱。
M-4的空中加油试验于1955年开始,1956年4月转到“红旗”研究所,9月开始国家验收实验。1956年7月26日,配备空中加油管的M-4首次在莫斯科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出现。M-4经过空中加油的航程扩展到了14500公里。50年代末,部分M-4被改装为专职加油机,编号M-4-2。
3M野牛B
要提高野牛的航程,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采用油耗更低的发动机,从1954年开始,OKB-23就开始了M-4换发的预研工作,主要是针对杜比宁vD-7涡喷机修改了机身中段和翼根结构。加大了翼展和翼面积,机翼后缘折角取消,翼刀向内侧平移,上反的水平尾翼改为水平,机头前伸90厘米,领航员窗121和雷达互换位置。结构重量比M-4降低了6500公斤,起落架作了改动,使起飞迎角由17.5度增加到18.5度。另外,飞行工程师/炮手被合并为电子对抗员,雷达操作员被取消,使乘员数减为7人,并升级了航电设备,增加了SPS-2主动干扰机和5个干扰箔条布撒器等。
由于改动过大,新飞机得到了正式军用编号——3M,OKB-23的内部代号则为M-6,西方将这种“实心鼻子”的新飞机称为野牛B。1955年11月,3M原型机开始在1架M-4上进行改装。但由于VD-7涡喷发动机还未定型,原型机只好暂时以AM-3A发动机代替,于1956年3月27日首飞成功。随后又制造了2架,右侧两台发动机换为VD-7,左侧则采用RD-3M,直到第三架3M才完全配备了维生素D7。1957年,米亚西舍夫因为3M轰炸机研制成功而被授予“社会主义劳动模范”和“苏联英雄”称号。
由于VD-7仍不成熟,3M轰炸机的国家验收试验在1958年1月才得以展开。试验证明在载弹5吨时航程达到了9400公里,若在翼下挂带副油箱,无空中加油的航程便可达到12050公里。因为空军急切要求装备新轰炸机,所以3M立即投入批量生产。但接连2架3M新机的事故差点断送了其前途,调查表明3M的起落架设计已经使其具有了足够的起飞迎角,但飞行员仍习惯性地向后拉操纵杆,导致飞机抬头过猛,发生失速而坠毁,从而排除了飞机设计的原因。
终极版-3MD野牛
OKB-23在3M轰炸机的基础上发展了防区外导弹强击机,军用代号3MD,内部代号M;-6K。设计方案于1958年5月完成,主要任务是以远程巡航导弹攻击敌水面舰艇。
3MD的导弹武器主要是KSR-5/AS-6和K-10S巡航导弹,配套设备包括红宝石-1雷达系统、K-4—2制导系统(控制KSR导弹,作用距离160公里)或K-14制导系统(控制K-loS导弹,作用距离250—300公里),如果补充琥珀无线电指令制导系统,作用距离将达到800-1000公里。
3MD轰炸机的机鼻被修改为尖锐狭长的形状,通信员座位由顶部观察窗位置移动到了左舷的观察窗,油箱加装应急灭火系统,进行了航电系统升级等。每架3MD轰炸机可带2枚导弹,最远作战半径达7000公里,导弹射程250公里。-般的3M轰炸机均可以改装为3MD,但与图-16轰炸机或图-95战略轰炸机改装型不同的是,3MD保留了炸弹携载能力,多用途性和作战灵活度更具优势。
1959年11月2513,3MD首架原型机试飞成功。1960年,第二架原型机也加入试飞行列。其生产型仅仅制造了9架,所以3MD系列只有11架,其中2架损失于1961年的事故。1967年7月的莫斯科国际航空航天展览会上,3MD首次公开露面,西方绰号野牛C,但苏联红军内部-般因特殊的外形而戏称其为“花花公子”。
设计师
米亚西舍夫(1902—1978),苏联飞机设计师。他1926年毕业于莫斯科巴乌曼高等技术学校。1923年在学校时即在科学实验机场开始了设计活动。1938年起领导一个特别实验室(米亚西舍夫设计局的前身),负责研制战略轰炸机。1959年获技术博士学位,当选苏联第5、第6届最高苏维埃代表。1978年10月14日,米亚西舍夫因病去世。
总体评价
米亚- 4与图- 95相比,其设计概念是超前的,但是没有达到设计规定的11000 千米~12000千米航程,在试验中空载也才勉强达到9800千米的航程,所以必须用空中加油来弥补航程的不足。(轰炸机与直升机(彩色珍藏版)(精)/军迷武器爱好者丛书 作者:吕辉 评)
米亚-4不够成熟,但苏联红军也从它身上看到了未来的期望,在不断的升级调整之后,米亚-4B轰炸机的航程已经远远达到了苏军想要的效果,能做到13000千米,待80年代到来时,米亚-4B轰炸机经过改装,无一例外的成为了"空中奶妈"。(人民资讯网 评)
参考资料
米亚-4:一闪而过的“野牛”.科学网.2024-09-18
米亚西舍夫 米亚-4 “锤子”,美国空军/美国防部编号“37型”.新浪看点.2024-09-19
牛年里,盘点那些和“牛”有关的武器装备.科技日报百家号.2024-09-18
野牛传说:前苏联M4战略轰炸机家族(组图).新浪军事.2024-09-18
野牛战略轰炸机基本型结构剖析(图).新浪军事.2025-07-23
m4.aerospaceweb.org.2025-07-25
aviation.myasishchev-m-4-3m-bison.2025-07-25
凝聚苏联人心血的第一款喷气战略轰炸机,最后竟被派去运输天然气.人民资讯百家号.2024-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