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英文名: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英文简称:RUC)简称“人大”,法定住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高校,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同时也是国家“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111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入选高校,世界大学联盟、亚太国际教育协会京港大学联盟成员。

中国人民大学前身是1937年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陕北公学,以及后来的华北联合大学和北方大学、华北大学。1939年1月,陕北公学、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延安工人学校、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四校由中共中央决定联合成立华北联合大学。1948年8月,华北联合大学和北方大学合并,华北大学成立。为适应国家建设需要,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共中央决定以华北大学为基础,调来华北人民革命大学部分干部,合并中国政法大学组建成中国人民大学,1997年,学校被确定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3年,被确定为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17年,学校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2023年3月,人民大学成立全国首家中共党史党建学院。

截至2025年5月学校官网数据显示,中国人民大学设有中关村校区、通州区校区、张自忠路校区和苏州市校区,占地面积2860.82亩;设有马克思主义、人文等6个学部和1个公共教学委员会。截至2025年5月,学校设有学士专业8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7个,专业学位类别硕士学位授权点37个、专业学位类别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1个;学校拥有8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8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均居全国第一。学校有专任教师1960人,其中教授832人,副教授737人;有在学学生27630人,其中本科生11717人、硕士生10834人、博士生5079人。

中国人民大学在2025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566名,在2025年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位列第17名,在2023年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位列401-500名。

学校历史

陕北公学

1937年7月底中共中央在抗日战争时期决定创办陕北公学,任命成仿吾为陕北公学校长兼党组书记。同年10月23日,陕北公学开学典礼前一周,应成仿吾请求,毛泽东主席为陕北公学的成立与开学作了重要题词。1937年11月1日,陕北公学正式举行开学典礼。当时,中共中央部分领导人及延安市各机关代表七八十人参加了典礼。毛泽东出席了开学典礼并发表“目前的时政和方针”的讲话。1938年5月,陕北公学于枸邑县开办分校,同年7月7日,陕北公学分校正式开学。

1939年1月,陕北公学总校从延安迁到枸邑看花宫与分校合并,6月中旬,陕北公学接到中共中央关于四校合并的通知后,开始准备合并事宜。下旬,陕北公学全体师生1000多人从枸邑看花宫于7月初返回延安桥儿沟原总校校址。陕北公学师生抵达延安后,陕北公学、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延安工人学校、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四校由中共中央决定联合成立华北联合大学。陕北公学正式改编为华北联合大学社会科学部。

华北联合大学

1939年7月,由中共中央决定,联合四校在延安成立华北联合大学。1940年3月成立了师范部,任务是培养新民主主义的教育干部。1940年10月,华北联合大学向正规化方向发展,将各部改为学院,除原有的专修科外,增设本科和预科。

为躲避日军扫荡,于1941年11-12月进行了第一次缩编。除了精减校部机关工作人员外,撤销群众工作部和中学部,只保留法政学院、文艺学院和教育学院。学1942年10月,中共晋察冀中央分局和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根据中共中央制定的精兵简政的政策,决定华北联合大学缩编,只保留教育学院。1945年12月10日,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决定全面恢复华北联合大学,设政治班;复建文工团,成仿吾任校长兼党委书记,实行校长负责制。

1946年10月11日,中国国民党军队攻占张家口市。华北联合大学又奉命向南转移到晋东北的灵丘县三山村一带休整待命。10月底,学校开始向冀中转移。为了隐蔽,华北联合大学对外称平原宣教团,校部称团部,各学院称中队,政治学院为第一中队、教育学院为第二中队、文艺学院为第三中队、外语学院为第四中队,而内部仍用华北联合大学和各学院的名称。

1948年2月,平原宣教团奉命从辛集市农村迁到正定县城,公开恢复华北联合大学校名和各学院名称,不再使用平原宣教团的代号。同年英语系和平剧研究院离开华北联合大学,分别成立外事学校和华北平剧研究院

华北大学

1948年5月,华北联合大学和北方大学合并,成立华北大学。同年8月24日,华北大学举行成立典礼,由中共中央华北局领导,校址设在河北省正定县城(现石家庄市正定县城),吴玉章任校长,范文澜成仿吾任副校长,钱俊瑞任党委书记,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学校下设四部两院:一部为政治训练班,训练知识青年进行短期政治思想训练;二部为教育学院,为中等学校培养师资和教育干部;三部为文艺学院,培养文艺干部;四部为研究部,从事研究和培养、提高大学师资;两院是工学院和农学院。

1949年4月,华北大学迁至北平市,并在正定县天津市各办一所分校。1948到1949年期间,华北大学还抽调部分干部、教师分赴中原和广东省,筹建南方大学和中原大学,同时学校下属单位也陆续脱离学校独立办学,农学院与北京大学农学院、清华大学大学农学院合并成立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独立出来发展为北京工业大学(现更名为北京理工大学);二部外语系离开学校,同北平外事学校合并为北平外国语学校,后逐步发展成为今天的北京外国语大学;三部离开学校后分别筹建了中央戏剧学院、中国京剧研究院、中国美术学院(后更名为浙江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央歌剧院中央音乐学院以及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青年艺术剧院等。

中国人民大学

为适应国家建设需要,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决定设立中国人民大学,接受苏联建设经验,并聘请苏联教授,培养新国家的各种建设干部。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共中央决定以华北大学为基础,调来华北人民革命大学部分干部,合并中国政法大学组建成中国人民大学,任命吴玉章为中国人民大学校长,胡锡奎成仿吾为副校长,并于11月12日,成立中共中国人民大学党组,胡锡奎任党组书记。1950年9月,根据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周恩来的指示,教育部决定,将中法大学校部及数学、物理、化学三个系合并到华北大学工学院。1951年11月,华北大学工学院改名为北京工业大学,即后来的北京理工大学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共中央决定华北大学农学院和清华大学农学院、辅仁大学农学系合并成立北京农业大学,即后来的中国农业大学

到1952年底,中国人民大学已经初具规模,设有9个系、38个教研室、1个编译室,此外还有专修科、预科、马列主义研究班、研究生班、马列主义夜大学、夜校、函授专修班和附设工农速成中学。到1956年,中国人民大学发展成为以培养财经、政法干部和马列主义师资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到1965年底,中国人民大学共有3个研究所、1个研究室,1个学院、12个系,下设19个专业。1966年开始,由于“文革”,中国人民大学全部教学、科研工作被迫停止。1970年10月,中国人民大学停办,并被解散。

改革开放以来

1978年3月,成仿吾、郭影秋由中共中央派遣负责筹备恢复中国人民大学的工作;同年7月7日,国务院在国发[1978]129号文件中重申:中国人民大学是一所综合性的社会科学大学;7月29日,经过中共中央、国务院任命,成仿吾为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校长,郭影秋为党委第二书记、第一副校长。1978年8月,中国人民大学恢复办学,并新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发展史、苏联东欧、外国经济管理、清史、人口理论、语言文字6个研究所,工业经济、政治经济学、哲学、贸易经济、中共党史、财政、农业经济、科学社会主义、法律、新闻、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历史、计划统计、档案、经济信息管理15个系,出版社、图书卡片资料社、青锋机械厂、附属中学等附属单位,以及外语、俄文、体育、电化教育4个直属教学单位。学校设有24个本科专业、14个硕士研究生专业。1979年,按照中共北京市委关于扩大招生的部署,分别在崇文区西城区创办第一、第二分校。

1997年,学校被确定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3年,被确定为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16年5月,中国人民大学与深圳市签署合作办学备忘录靳诺书记,2017年10月,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奠基校园总体规划已完成,通州校区一期建筑面积约为46.7万平方米,二期建筑面积约为98.5万平方米。2017年,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2018年10月,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批复同意了通州新校区总体规划方案。2020年9月,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新校区首个建设项目——北区学生宿舍一期工程封顶,社会与人口学院楼等22万平方米的新建工程开始建设。预计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新校区一期工程预计于2023年8月竣工。2021年11月29日,中国人民大学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被教育部确定为第三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2021年度)。

2023年2月20日,由西南大学牵头,联合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等国内高校,与希腊雅典大学、佩特雷大学、塞萨洛尼基亚里士多德大学克里特大学共同合作成立中希文明互鉴中心。3月19日,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院成立。3月28日,中国人民大学联合发起组建国际传播学会中国理事会成立。4月8日,中国人民大学等九所大学的相关创意写作机构联合成立“中国大学创意写作联盟”。10月,与通用技术集团健康养老产业有限公司、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民政部培训中心)牵头成立全国养老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11月11日,首届纪检监察学科建设高端论坛暨中国人民大学纪检监察学院成立大会举行。

2024年1月,中国人民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在中国人民大学世纪馆成立。 [53]2月22日,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新校区西区学部楼一期竣工,将于2024年9月投用。 [54]4月13日,中国人民大学应用数学中心(深圳市)揭牌仪式暨应用数学专题学术研讨会在深圳举行。 [56]同月,中国人民大学数字经济系成立。 [57]同年5月7日,中国人民大学、索邦大学、凯致商学院、蒙彼利埃保罗-瓦莱里大学中法文明交流互鉴合作研究中心在法国巴黎成立。 [153] 7月20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鸿鹏粤港澳创业青年中心正式成立。

2025年1月2日,浙江省人民政府与中国人民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省重要讲话精神和考察调研中国人民大学重要讲话精神,本着“优势互补、务求实效、共谋发展、战略共赢”的原则,进一步巩固战略合作关系,深化党建合作、教育合作、人才合作、科研合作,为双方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2025年2月,中国人民大学成功部署本地Deepseek R1 (671B) 满血版模型并在多个领域投入应用。3月,中国人民大学确认在2024年扩招基础上,2025年继续稳步增加本科生招生名额超100人,此次扩招重点锚定国家战略需求,精准对接基础学科支撑、前沿交叉学科建设、战略急需领域突破三大方向。4月15日,香港教育大学与中国人民大学在香港签订《中国人民大学与香港教育大学合作框架协议》,推动两校建立校级合作伙伴关系,在学术交流、学生联合培养、国情教育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6月28日,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与中国人民大学在北京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共建“海南人大制度研究中心”,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和研究平台,推动提升海南人大工作质效。6月,中国人民大学与西湖大学携手成立“中国人民大学-西湖大学未来人类联合研究院”。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5年5月,学校设马克思主义学部、人文学部、经济学部、法政学部、管理学部、理工学部、公共教学委员会6个学部,1个公共教学委员会,学士专业89个。

学科建设

截至2025年5月,学校设有学士学位专业8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7个,专业学位类别硕士学位授权点37个、专业学位类别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1个。学校还拥有8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8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均居全国第一。

在教育部2017年公布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中国人民大学获评A类学科的总数共14个,其中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统计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获评A+,政治学、哲学获评A,图书馆学与档案管理、中国史、中国语言文学获评A-,A+学科数量位列全国高校第四;在教育部首轮“双一流”建设评价中,学校14个一流学科表现优异,继续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理工学科按照“卓越的基础学科”定位不断优化布局并迅速发展,有力推动了学校创新交叉学科发展。

教学建设

截至2025年1月,中国人民大学联合30余家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牵头单位,在故宫博物院举办“北京中轴线上的大思政课”示范展示活动,发起成立全国首个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金课”建设联盟。与央视网联合打造理论访谈节目《自信之源》《中华好传统》。学校《打造高精尖的思政“金课”》通过第一批北京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特色项目验收。学校立项建设432门校级金课,29门线下课程、11门线上课程、9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3门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和1门社会实践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6门课程获评北京市优质本科课程。学校实施“有组织教研”,有序开展各级各类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建设。2023-2024学年,学校评选立项校级教研项目95项;推荐并获批立项北京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6项,含重大项目l项;推荐并获批立项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课题19项,含重点课题2项,专项攻关课题2项;推荐并获批立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9项。

师资规模

截至2025年5月,学校有专任教师1960人,其中教授832人,副教授737人。学校卫兴华教授和高铭暄教授首批荣获“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学校有22人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56人入选新一届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共有152人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53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75人入选国家重大青年人才工程。

合作交流

截至2025年5月,学校主持构建了“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经济学学科建设共同体”、世界人文社会科学高校联盟、国际文化交流学术联盟等平台,开设了全球首个“管理学三学士国际项目”。截至2025年5月,学校同63个国家和地区的316所高校和国际组织建立了伙伴关系,参与了7所海外孔子学院建设,先后成立了中希文明互鉴中心和中法、中匈、中非、中国—西班牙文明交流互鉴合作研究中心。

辅助平台

2025年,中国人民大学e问e答服务平台接入DeepSeek-R1,帮助师生一键解决各类需求。全新升级后的平台,可以自如回答校内服务相关的1300余条标准问题,还支持校园办公自动化、科研项目辅助、学术资源分析等多领域应用,提供信息查询、对话交流、知识问答等服务。

招生情况

2025年3月,中国人民大学确认在2024年扩招基础上,2025年继续稳步增加本科生招生名额超100人,此次扩招重点锚定国家战略需求,精准对接基础学科支撑、前沿交叉学科建设、战略急需领域突破三大方向,在人工智能、智慧治理等AI+前沿领域前瞻布局交叉复合型人才储备;充实中国古典学紧缺人才储备,培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复合型人才;重点构建涉外法治、“小语种+”培养体系,培养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全球治理人才;同步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历史等顶尖学科建设,筑牢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育人根基。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据2025年6月学校官网数据显示,中国人民大学共有80余个研究机构,涵盖综合性研究机构(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量子态构筑与测控等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等14个)、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培育基地、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及行业智库、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多个类别,还有众多其他研究院、研究中心及协同创新中心等。

截至2024年9月,学校实际运行的实验室总数为137个,其中37个人文社科类实验室,100个理工类实验室,实验室房屋使用面积13730平方米,在学校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科研资源

图书馆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以下简称“图书馆”)是学校学术文献信息资源中心,是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学校图书馆前身是始建于1937年的陕北公学图书馆(图书室),以及后来的华北联合大学图书馆、华北大学图书馆。

截至2025年5月学校官网数据显示,学校有馆舍两所,总建筑面积5.6万㎡,藏书量430余万册,中外文纸本期刊2500余种,数据库1028种。图书馆馆藏以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性文献为主,文理兼顾、纸电并重。其中,线装古籍40余万册、红色文献1.2万余册;另收藏我校名师手稿、校友学术著作,设有知名学者藏书专区、专柜、专架等。

图书馆提供座位2500余个,建有个人学习室、小组研讨室、精品视听空间等特色空间,为我校师生提供优质的阅览学习环境、开放的学术交流场所、独具特色的创新技术体验和富有情怀的文化传承交往空间。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是中国高等教育文献资源共享的重要枢纽和以人文社会科学资源为特色的重点图书馆,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北京地区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秘书处、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体系(BALIS)管理中心和原文传递管理中心、北京高等教育学会图书馆工作研究分会秘书处、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北京中心、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经济学学科中心和法学学科中心均设于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

此外,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是新中国最早从事人文社会科学文献搜集、整理、编辑、发布的信息资料提供机构,公开出版发行148种期刊,包括复印报刊资料、人文社科文摘、报刊资料索引和原发期刊四大系列,是中国人文社科领域影响巨大的学术品牌。其复印报刊资料数据库产品曾荣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壹学者·学术生态系统”曾荣获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

学术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是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理论刊物,于1987年1月创刊,双月刊,为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刊物;也是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曾连续三次获得我国期刊界的最高奖——中国期刊奖,并于2004年首批进入“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2009年入选中国期刊协会、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组织评选的“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2011年,荣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学报》获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并入选全国百强社科期刊。

教学与研究》于1953年5月创刊,月刊,由教育部委托、中国人民大学主办,是CSSCI来源期刊,并且还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该刊物被新闻出版总署评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栏目入选“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于1981年1月创刊,教育部主管、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2014年,“经济热点”栏目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项目。该刊是CSSCI来源期刊,并被国家级各类科研基金确定为科研成果发表认定期刊,还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经济学理论专业核心期刊。

《经济与政治研究(英文)》(Economic and Political Studies)在2013年1月1日创刊,半年刊,由教育部主管、中国人民大学主办,该刊是同行评议英文学术季刊,并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核心期刊目录,主要刊登国内外学者在经济学和政治学尤其是二者交叉领域的英文原创论文。

政治经济学评论》本刊的主办者为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编辑、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出版,2006年被选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刊。在作为学术期刊正式出版之前,从2002年开始到2009年,该刊曾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连续出版了15辑。

档案学通讯》:1978年创刊,双月刊,中国人民大学主办,教育部主管,是《核心期刊目录》确定的档案学、档案事业类首位核心期刊,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主要栏目:档案学理论与档案管理、经济科技档案管理、档案现代化管理、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档案保护、研究生论坛、档案教育。

国际新闻界》:1961年4月创刊,月刊,中国人民大学主办,教育部主管,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新闻专业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主要栏目:本期话题、环球视窗、网络时代、传播论坛、媒介经济、比较研究、新闻教育、实务探讨、名人名作、公关广告、传播史话、学术动态、百草园等。

法学家》由国家教育部主管,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编辑出版。其前身是创办于1986年的《学员之家》(法律版),出版5期后更名为《法律学习与研究》杂志,1993年改名为《法学家》。它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期刊、全国法学类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和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位居世界学术影响力Q1区期刊行列。

人口研究》:1977年创刊,中国人民大学主办,教育部主管,是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承办的学术刊物,是人口学专业唯一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选定的国家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人口学会会刊、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12年入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术期刊第一批资助名单;主要栏目:人口理论、人口调查与分析、人口与社会、人口与经济、生育研究、老龄问题研究、人口流迁、人口统计、人口资源与环境研究、社会医学、少数民族人口等。

《清史研究》:其前身是创建于改革开放之初的《清史研究通讯》,从1986年起,《清史研究通讯》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独自主办。1991年经国家教委和新闻出版署批准,《清史研究通讯》正式更名《清史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主要发表教育领域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为综合性教育理论双月刊;它囊括了反映国内外教育发展的重要理论、重要政策和实践问题的学术论文,调查实验报告,政策报告,对特定时期国内外教育理论研究进行回顾、总结和前瞻的原创性研究成果,以及有学术品位的教育经典和新教育图书评论等。

国学学刊》于2009年创刊,主要刊登有关国文研究、语文学与语言学、经学研究、国史研究、学术评论等,是一本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季刊。

社会学评论》:是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合办的社会学专业学术期刊;是CSSCI来源期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

科研成果

截至2025年1月,学校评选出2024届校级优秀毕业论文(设计)一等奖76篇、二等奖71篇:25篇毕业论文(设计)入选北京市普通高校优秀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学校300个“求是学术”品牌研究项目成功立项,包括“求是学术一强国”(国家级)项目60个,“求是学术一首善”(北京市级)项目120个,“求是学术一青苗”(校级)项目120个,彻底贯通本研共同参与,切实提升学生研究训练质量,长周期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完成2023年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及本科生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结项评审工作,236个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和52个本科生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结项;评审出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优秀项目32个,本科生科学研究基金优秀项目8个。

2018年至2022年,中国人民大学共获得资助229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其中47项重点项目,126项一般项目,56项青年项目。其中在2020年,中国人民大学获得的著作论文奖包括一等奖13项、二等奖41项和三等奖16项。

2018年至2022年,中国人民大学共获得资助39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其中获得2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9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8项重点项目,214项面上项目,154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联合基金项目,5项应急管理项目,1项国家(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2023年,中国人民大学高瓴人工智能学院准聘副教授黄文炳获2022年度腾讯控股AI Lab犀牛鸟专项研究计划卓越奖。此外,中国人民大学25项成果入选北京市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总数连续3次位列北京市高校首位,占全部入选成果的11.9%,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19项。

学校排行

上海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

2022年,中国人民大学在上海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位列第501-600名。

2023年,中国人民大学在上海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位列第401-500名。

软科中国大学排名

2022年,中国人民大学在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位列第19名。

2024年,中国人民大学在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位列第18名。

2025年,中国人民大学在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位列第17名。

QS世界大学排名

2023年,中国人民大学在QS世界大学排行榜中位列601-650名;在QS亚洲大学排行榜中位列第194名;在QS中国大学排行榜中位列第40名。

2024年,中国人民大学在QS世界大学排行榜中排名第556名。

2025年,中国人民大学在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566名。

ABC中国大学排名

2025年1月2日,中国人民大学位居2025年ABC中国大学排名第8位。

学校荣誉

校园文化

校徽

中国人民大学校徽由1988级校友章叶青设计,在2002年中国人民大学建校65周年,章叶青校友的团队设计了以“圆形篆书人字图案”、人大红和取自吴玉章校长手迹的“中国人民大学”行书字体的标准组合为核心的新中国人民大学校徽。校徽上三个并列的篆书“人”字图形是中国人民大学校徽的基础,三“人”并列,又隐含“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成众”“携手劳作”“同行并行”等意;三个“人”字分别寓意“人民、人本、人文”,也就是“人民的大学”“以人为本的精神”和“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特色”。校徽标准色是专门配制的“人大红”,并标注了学校中英文校名全称和建校时间。曾于2004年11月22日,在《中国青年报》公布的“公众最喜欢的大学校徽”中,中国人民大学校徽获选率名列第一。

校训

“实事求是”。1992年6月1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55周年校庆前夕,由学校召开党委全委会,经研究决定中国人民大学校训确定为“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一个古为今用的词语,最初指的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学风。其出于《汉书·河间献王传》,文中说刘德“修古好学,实事求是”。后来唐代学者颜师古在注释《汉书》时,将班固所说的“实事求是”一词解释为“务得事务,每求真是也”,即把它引申为一种值得提倡的务实求真的学风。

校歌

陕北公学校歌》是中国人民大学校歌,由成仿吾作词、吕骥作曲。2019年6月24日,经教育部批复同意中国人民大学章程部分条款修改,修改后的《中国人民大学章程》(2019年核准稿)第六十九条规定:“学校校歌沿用《陕北公学校歌》” 由此中国人民大学校歌被定为《陕北公学校歌》。

校花

2010年1月,经校长办公会讨论通过,确定玉兰花为中国人民大学校花。初春时节盛开的玉兰花,冒寒迎春花,昂首怒放,晶莹洁丽,其不怕困难的精神、积极进取的风貌、纯洁高雅的气质深受学校师生喜爱。

校树

2010年1月,经校长办公会讨论通过,确定银杏树为中国人民大学校树。校园内共有银杏树多株,种植历史悠久,亲历了中国人民大学命名组建以来半个多世纪的发展。

学校校区

中关村校区

中国人民大学中关村校区位于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居于海淀区重点高校圈核心地带,地处北京三环路、背靠中关村,周边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民大等重点高校环绕;国家部委、大型事业单位、金融机构、新闻媒体、世界500强企业等集聚。

苏州市校区

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于2012年正式设立,位于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仁爱路158号,截至2015年占地面积约为190亩,相当于人大本部的五分之一。该校区是中国人民大学整体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增长点;是人民大学国际化的窗口;是面向国际、探索中外合作办学和培养高端人才的实验基地;是优势学科国际化拓展与提升的重要平台。截至2024年5月,校区设有四个学院,分别是国际学院、中法学院、丝路学院、智慧治理学院。

通州校区

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于2017年开始建设,校区毗邻北京城市副中心,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重大项目,据2025年6月官网数据显示校区占地面积约1670亩。截至2024年2月,该校区累计开工12个建筑组团、约66万平方米,其中已完工3个建筑组团、约12万平方米;2024年上半年将累计完工8个建筑组团、约50万平方米。

张自忠校区

张自忠校区位于东城区张自忠路3号。1949年,中国人民大学组建的校址就是在张自忠路3号院,现在已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就是“清陆军部和海军部旧址”。

标志建筑

明德楼

明德楼于2005年建成,有教学、实验、图书阅览、办公、剧场、演播厅等多种用途,占地面积约38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

如论讲堂

如论讲堂是由世纪金源董事局主席黄如论先生捐资建造。面积12000平方米,地上三层、地下二层,有座位1400个,具有讲堂和剧场等功能。如论讲堂曾多次承担文艺演出、文化沙龙等项目。

世纪馆

世纪馆是人民大学的体育馆,曾在奥运会期间用作训练场地。该馆包括多功能主体育馆、排球馆、篮球馆、网球馆、乒乓球馆、健身房、健身操房、多媒体教室、校史陈列馆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读者服务部门。此外,世纪馆还充当礼堂,每年举行开学和毕业典礼。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杰出校友

学术界

企业界

商业界

其他

注:截止2023年3月,以上表格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

中国人民大学章程.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公开.2023-05-16

学校概况.中国人民大学.2025-04-21

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新校区东区学生宿舍一期项目(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 招标公告.中国人民大学.2025-05-09

人民画报.【中国人民大学】新中国新型高等教育的探索者.2025-05-09

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2023-05-16

全国高等学校名单查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5-05-11

数据人大.中国人民大学.2025-05-09

现任领导.中国人民大学.2023-10-23

QS世界大学排名 2025.QS.2025-06-20

2023世界大学学术排名.软科.2024-05-08

2025软科中国大学排名发布,清华北大浙大居前三.大众日报-百家号.2025-04-15

[学习强国]每日校训丨中国人民大学:实事求是 -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网 | NEWS of RUC.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网.2023-05-16

学部设置.中国人民大学.2025-05-11

在青春的赛道上跑出好成绩!这些人大青年受到表彰!.中国人民大学.2025-06-20

中国人民大学章程.中国人民大学.2025-06-20

教育部 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网站.2025-06-20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2025-06-20

世界大学联盟首席执行官约翰·赫恩一行来访人民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交流合作部|港澳台办公室.2025-06-20

高考倒计时丨今天,一起走进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河南省阳光高考.2025-06-20

人大简史.中国人民大学校史馆.2025-06-20

人民大学成立全国首家中共党史党建学院.中青在线.2023-05-16

[央广网]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奠基 校园总体规划已完成.人大新闻.2023-05-16

中国人民大学与深圳签署合作办学备忘录 靳诺书记、刘伟校长出席.人大新闻.2023-05-16

人大通州新校区北区学部楼一期、食堂等项目预计今年年底完工.新京报网.2024-01-18

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新校区规划建设情况专题新闻发布.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网.2023-05-16

北京城市副中心重点工程加速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23-05-16

教育部公布第三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名单.中国新闻网.2023-05-16

西南大学牵头建成中希文明互鉴中心.重庆日报.2025-07-03

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院成立 专家学者共议中共党史党建人才培养.中国新闻网.2025-07-03

中国科大等七所高校发起组建国际传播学会中国理事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闻网.2025-07-03

刚刚成立的“中国大学创意写作联盟”,它有哪些关键词?.澎湃新闻.2025-07-03

全国养老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中青在线.2025-07-03

首届纪检监察学科建设高端论坛暨中国人民大学纪检监察学院成立大会举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网.2025-07-03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在京成立 专家:区域国别研究迫在眉睫.中国新闻网.2025-07-03

官宣!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新校区今年9月投用!新校园抢先看.光明网.2025-07-03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数学中心(深圳)揭牌仪式暨应用数学专题学术研讨会在深圳举行.中国人民大学.2025-07-03

中国人民大学成立数字经济系.中国青年报.2025-07-03

中法四校成立文明交流互鉴合作研究中心.海外网.2025-07-03

[壹深圳]中国人民大学鸿鹏粤港澳创业青年中心成立.中国人民大学.2025-07-03

省政府与中国人民大学深化战略合作 刘捷见证签约.浙江日报.2025-07-03

DeepSeek的风,还是吹到了北京高校!R1“满血校园版”都能干什么?.今日头条.2025-02-22

中国人民大学:2025年将扩招超100人.今日头条.2025-03-08

香港教育大学与中国人民大学合作促进爱国主义教育.中国新闻网.2025-07-03

省人大常委会与中国人民大学签署协议 共建海南人大制度研究中心.齐鲁晚报网.2025-07-03

中国人民大学与西湖大学联合发布“未来人类十大议题”.中国青年报.2025-07-03

学院介绍.中国人民大学阳光招生信息平台.2023-05-16

教育部 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教育部网站.2025-07-03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2025-07-03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中国人民大学.2025-06-20

“123”金课.中国人民大学教务处.2025-07-03

附:中国人民大学入选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名单.中国人民大学教务处.2025-07-03

教学动态.中国人民大学教务处.2025-07-03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人民大学.2025-07-0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人民教育家先进事迹——高铭暄.中国人民大学.2025-07-03

丛志强:从“不速之客”到“亲人”,人大这位老师在村里“搞艺术”.中国人民大学.2025-07-03

何沁:躬身党史数十载潜心著述著真章.中国人民大学.2025-07-03

方汉奇:寻新闻之史脉扬大家之正气.中国人民大学.2025-07-03

王国刚:学海寻道 勤以载舟.中国人民大学.2025-07-03

首批!11人!.中国人民大学.2025-07-03

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中国人民大学教务处.2025-07-03

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人民大学.2025-07-03

中国人民大学郑祥教授团队荣获2023年度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网.2025-07-03

【中国教育网】人大经济学院教师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2025-07-03

研究机构.中国人民大学.2025-07-03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处.2023-05-16

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25-07-03

中国人民大学物理学系“量子态构筑与测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批立项.中国人民大学.2025-07-03

图书馆简介.中国人民大学.2025-06-20

人大书报资料中心.人大书报资料中心.2025-07-03

中国人民大学期刊管理中心.中国人民大学.2023-05-16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期刊介绍.中国人民大学.2023-05-16

政治经济学评论 期刊介绍.中国人民大学.2023-05-16

期刊矩阵.中国人民大学.2025-07-03

全国高校第一!2022年中国人民大学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和青年项目立项总数创新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网.2023-05-16

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公布年度项目和青年项目 中国人民大学立项数和立项率再创历史新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网.2023-05-16

2019年度中国人民大学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立项数再创新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网.2023-05-16

中国人民大学获4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重点项目数位列全国高校首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网.2023-05-16

中国人民大学获57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网.2023-05-16

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选结果出炉 中国人民大学获奖成果总数创历史新高.news.ruc.edu.cn.2024-01-19

2022年中国人民大学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数创历史新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网.2023-05-16

2018年中国人民大学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7项.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网.2023-05-16

中国人民大学53个项目获得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网.2023-05-16

2020年中国人民大学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8项 立项数创历史新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网.2023-05-16

2021年中国人民大学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9项 立项数再创新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网.2023-05-16

高瓴人工智能学院黄文炳获2022年度腾讯AI Lab犀牛鸟计划卓越奖.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网.2025-07-03

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处.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处.2025-07-03

科研奖项.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处.2023-05-16

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软科.2023-05-16

【软科排名】2022年最新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国最好大学排名.软科中国大学学术排名.2023-05-16

2024中国大学排名.软科.2024-05-08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23: Top global universities.QS官网.2023-05-16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TOPUNIVERSITIES.2024-04-03

2025年ABC中国大学排名.中国大学排行榜官网.2025-05-19

安徽大学名列其中.安徽新闻网.2025-06-20

喜报丨人大法学院、人大青少年宪法教育研究中心、王利明教授荣获全国“七五”普法表彰.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2025-06-20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北京市拟表彰名单公示.北京日报.2025-06-20

隆重表彰!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北京市先进集体——.北京发布.2025-06-20

四川文旅.四川省文旅厅.2025-06-20

中国人民大学校徽设计者章叶青校友向学校捐赠校徽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网.2023-05-16

人大标志.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2023-05-16

你知道人大校训石吗.中国人民大学.2023-05-16

教育部关于同意中国人民大学章程 部分条款修改的批复.教育部网站.2023-05-16

中国人民大学确定校花、校树(组图).中国新闻网.2025-07-03

报考指南.中国人民大学阳光招生信息平台.2023-05-16

朱信凯:探索者道路上的探索.人大阳光招生.2025-07-03

人大简史.人大简史.2025-07-03

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新校区建设项目陆续竣工.中国人民大学.2025-07-03

您好,欢迎来到中国人民大学后勤集团!.中国人民大学.2023-05-16

明德楼与文化大厦竣工启用人大校庆日双喜临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网.2023-05-16

细数人大的建筑群,每栋楼都是一个动人的故事!.海淀区文旅局官微.2023-05-16

中国人民大学校史100问.中国人民大学.2023-05-16

历任领导.中国人民大学.2023-05-16

靳诺(女)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图/简历).人民网.2024-04-18

张东刚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不再担任.澎湃新闻.2024-04-18

重磅 | 刘伟被正式任命为人民大学校长.微信公众平台.2024-04-18

中央批准:林尚立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北京日报.2024-04-18

中国人民大学阳光招生信息平台.阳光高考.2023-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