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友邦

李友邦(1906年4月10日—1952年4月21日),原名李肇基,祖籍福建同安区兑山村(现属厦门市集美区),出生于中国台湾台北芦洲乡,中国台湾抗日将领、台湾义勇队队长、台湾少年团团长。

1918年,李友邦进入台北师范学校就读。1924年4月,李友邦与林木顺等人夜袭台北长沙派出所,之后他被校方开除。11月,李友邦转入黄埔军校第二期。同年,在孙中山的支持下,李友邦在广州市成立“台湾独立革命党”,自任该党主席。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李友邦表示,欲救台湾,必先救祖国;欲致力于台湾革命的成功,必先致力于中国抗战的胜利,并提出“保卫祖国,收复台湾”的口号。1939年2月22日,台湾义勇队和台湾少年团宣告成立,李友邦任台湾义勇队队长和少年团团长。1942年6月17日,李友邦带领台湾义勇队厦门市对日军总部兴亚院发动武装突击。6月30日,李友邦带领台湾义勇队在厦门虎头山炸毁了日军的海军油库。7月1日,李友邦带领台湾义勇队在厦门日伪政府成立3周年的庆祝会场上,投掷了数十枚手榴弹,当场炸死日伪军数十人,极大鼓舞了台湾义勇队的士气。1946年2月,台湾义勇总队被解散。1949年,李友邦任台湾省党部副主委、台湾省政府委员。1951年11月,李友邦以“通共”罪名被逮捕。1952年4月21日,李友邦在台北马场町刑场被处决,年仅46岁。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06年4月10日,李友邦出生于中国台湾台北芦洲乡。1912年,7岁的李友邦进入当时日制和尚洲公学校学习。1918年,李友邦进入台北师范学校就读。1921年10月17日,林献堂蒋渭水、吴海水等发起成立“台湾文化协会”,李友邦因不满日本“皇民化”运动,成为台湾文化协会骨干。1924年4月,他与后来成为台湾共产党领导人的林木顺等人夜袭台北长沙(今新起街)派出所,这就是当时颇为轰动的“新起街派出所事件”,事后他被校方开除。

为逃避殖民当局的逮捕,他与林木顺等人连夜逃离台湾,渡海前往上海市。在这次航程中,李友邦和林木顺等人结识了后来成为台湾民主自治同盟首任主席的谢雪红。他们抵达上海后,曾同住虹口四川北路一里弄,一起参加旅沪台湾人在上海务本英文专门学校举行的反对“始政纪念日”活动,反抗日本殖民统治,并相互鼓励,产生为革命而学习的思想。随后,根据谢雪红等人的建议,李友邦南下广州市

进黄埔军校

1924年6月,李友邦进入广东警卫军讲武堂。同年11月,李友邦转入黄埔军校第二期。有一次,孙中山在黄埔军校演讲,军校师生一起聆听。可是半途中,李友邦却打起瞌睡来。军校值星教官赶紧前去他座位处捏他的大腿,这一幕被孙中山发现。

事后,孙中山把他叫到面前,但李友邦依旧一脸茫然神色,浑然不知惭愧。值星教官赶紧趋前道:“这是从台湾来就学的革命青年,就学不久,您说的粤语越南语他听不懂,只会日语闽南语。”这时孙中山才改以日语与他交谈,双方沟通无碍。

鉴于李友邦的语言问题和革命热情,孙中山要他每周一次到廖仲恺家中学习国语,探讨革命形势。廖仲恺家中收藏有大量社会上难得一见的世界名著。李友邦置身于这样的氛围中,使他迅速地从一个质朴的热血青年而成长为有着相当程度的革命思想修养的革命青年。这不同寻常的学习经历,无疑对他后来的道路选择和思想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924年,在孙中山的支持下,李友邦在广州市成立“台湾独立革命党”,自任该党主席。该党的宗旨为:为团结台湾各族人民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在台湾的一切势力,使台湾脱离日本的统治,而返回祖国。

主持台湾地区工委会

1924年年底,李友邦奉孙中山之命,携款北上,支援国民革命。1925年9月6日,李友邦从黄埔军校毕业后,被派去主持由国民党两广省工作委员会领导的“台湾地区工委会”。当时这个委员会的委员有林文腾、谢文达、杨春松、陈神童等人。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派人回台湾宣传孙中山先生领导下祖国革命的大好形势,激励台湾同胞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斗志,并动员台湾革命青年回到广州市来学习。

1926年,李友邦从日本回到台湾。在台湾前辈蒋渭水连温卿王敏川、赵港等人的帮助下,为台湾区工委会募集了活动资金,动员了包括王万得、杨春木、张士德和李友嘉在内的一批革命青年回到大陆参加革命工作。

1927年,李友邦参与组建广东革命青年团,张深切任广东台湾革命青年团宣传部部长,李友邦为宣传部部员。1927年4月1日,广东台湾革命青年团出版机关刊物《台湾先锋》。1927年6月,广东省当局以广东台湾革命青年团系左派团体为由,强迫该团体解散。李友邦因蒋介石“清党”而离开广州市

酝酿组织抗日团体

离开广州后,李友邦潜赴杭州市进行革命活动,1932年初遭到中国国民党当局逮捕,关进浙江陆军监狱。尽管当局在李友邦身上并没查获任何证据加以定罪,但仍然没有放过他,于1934年9月20日被押解到浙江反省院,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前才被释放。

1938年夏,李友邦在丽水市见到了多年未见的狱中难友骆耕漠(中国共产党党员)。浙江省统委指示骆耕漠和张一之(中国共产党党员、后化名张毕来)协助李友邦筹建台湾义勇队。在筹建义勇队的过程中,李友邦也得到了国民党浙、闽两省政府的支持。于是,李友邦决定恢复大革命时期他在广州市和一部分台湾革命青年组织的“台湾独立革命党”,他以“台湾独立革命党主席”的名义进行活动,动员台胞参加台湾义勇队。张一之则以“台湾独立革命党总部秘书”的名义,协助李友邦共同工作。

1938年11月,李友邦、张一之先到闽北崇安县。到那里他们了解到有一批台湾人多半是医生,受日本政府的迫害,从台湾来到大陆,抗战开始后,当地政府把他们当作日本人的特务怀疑,但又毫无根据,不便抓,不便杀,就强迫他们离开沿海地区,迁往闽北崇安劳动,成立“台民垦殖所”和“台童教养所”,拉家带口,共有400余人。他们写了一封长信给李友邦,表示“吾辈多善操日语,能日文,愿做军队中之政治工作,如对敌宣传等”“愿组织台胞医疗队,在后方做伤病兵民之医疗工作”。李友邦组织崇安台胞参加抗战的举动,得到国民政府福建省政府主席陈仪和国民党省党部负责人陈肇英的积极支持。陈仪当即表示对台湾义勇队提供各种经费补助、各种政策便利。

成立台湾义勇队和台湾少年团

1939年1月,李友邦从隆安带回第一批台胞30余人,其中包括6名儿童。2月22日,台湾义勇队和台湾少年团在东南抗日前哨的浙江省金华县城内酒坊巷18号(今酒坊巷84号)宣告成立,李友邦任台湾义勇队队长和少年团团长,张一之任秘书。张一之还为台湾义勇队和台湾少年团谱写了队歌和团歌,音乐家贺绿汀和台湾义勇队筹备委员牛光祖分别为队歌、团歌谱曲。队员臂章上都刻有“复疆”二字,表达了战时台湾同胞渴望抗战胜利、两岸统一的心情。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战胜利,台湾光复,李友邦十分振奋。回台湾前夕,李友邦于南普陀寺院后山的五老峰山麓摩崖上,写下“复疆”两个大字,以表达他带领台湾义勇队全队战士收复疆土台湾的决心。9月3日,李友邦即派台湾义勇队总队副队长张克敏(又名张士德),随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乘专机赴台在台北市升起台湾光复后的第一面国旗。11月,李友邦率台湾义勇队返回台湾,被任命为国民党三青团台湾分团主任。李友邦和台湾义勇队受到台湾同胞的热烈欢迎和拥戴。台湾义勇总队为维护战后台湾的秩序、保护物资和台湾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等作出了贡献。1946年2月,台湾义勇总队被解散。

1947年,李友邦因“二·二八”事件被捕,蒋经国查明真相后将他于1947年6月23日释放。1949年,李友邦任台湾省党部副主委、台湾省政府委员。1950年2月,李友邦夫人严秀峰以“参加中共组织”的罪名被捕,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

逝世

1951年11月,李友邦以“通共”罪名被逮捕。1952年4月21日,李友邦在台北马场町刑场被处决,年仅46岁。

主要贡献

(一)对敌政治工作。所谓对敌政治工作,就是派队员到各抗战部队去帮助部队翻译敌军文件,审讯俘虏,收听敌军广播,分析问题,调查敌占区经济政治情况,帮助士兵学习日语喊话等。

(二)医疗救助工作。1939年9月12日,义务队在浙江金华正式成立“第一台湾医院”,随后又在衢州市、浙江兰溪、建阳区相继成立三间医院。军人、出征人员家属及贫苦民众就医,一律免费。

(三)生产报国工作。台湾义勇队协助浙江省人民政府恢复和设立樟脑制造厂和药品生产,樟脑厂在丽水市设总厂,在丽水碧湖、松阳县等地设分厂,生产出的樟脑油主要用于交通运输。另外还在金华市等地协助建立药品生产合作社,生产麻拉利亚药水、疟疾丸、胃散等战场急需药品,他们生产的药品多数直接送往抗日前线。

(四)巡回宣传工作。台湾少年团是抗战时期中国最著名的儿童团体之一,他们经常到前线及东南省份去巡回表演,用话剧、歌舞等方式激发前线将士们的士气与后方民众抗战的热情。李友邦在《为什么组织台湾少年团》一文中这样阐述组织台湾少年团的原因:少年和儿童是国家民族的幼苗,是台湾革命的继承者和新台湾的建设者,是适应留居祖国的台湾少年的要求而组织起来的。

1942年5月浙赣会战爆发,台湾义勇队坚持到最后时刻才奉命撤离金华市,经江山,翻仙霞森林公园,再经福建蒲城、建阳区南平市永安市,于10月中旬抵达龙岩市。台湾义勇队移驻龙岩后,队员人数也有较大发展。1943年,台湾义勇队正式隶属于国民政府中央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扩大编制为台湾义勇总队,总队下设4个支队,人员增加到165人,工作层面遍及前方、后方、敌后、沦陷区(台湾)四大领域,到1945年离开龙岩时扩大到381人。

台湾义勇队在军事上有过3次壮举。1942年6月17日,台湾义勇队厦门市对日军总部兴亚院发动武装突击。6月30日,在厦门虎头山炸毁了日军的海军油库。7月1日,在厦门日伪政府成立3周年的庆祝会场上,爆炸了数十枚手榴弹,当场炸死日伪军数十人,极大鼓舞了台湾义勇队的士气。

家族成员

参考资料:

后世纪念

2001年,李友邦将军办公处与台湾义勇队旧址被合并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5年9月9日,中国台湾举行庆祝对日抗战胜利、台湾光复60周年纪念活动,国民党党史馆与文传会文宣部以“台湾人须做复台最勇敢的战士”为题,将李友邦的肖像、生平简介高挂于国民党中央大楼外墙上,对历史错误平反。

2006年,芦洲李宅古迹——李友邦将军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

2015年9月4日,“烽火侠侣——李友邦将军与严秀峰女士抗日史料展”在台北市国父纪念馆开展。

人物评价

李友邦将军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为两岸同胞所传诵。(《光明日报》 评)

参考资料

李友邦和台湾义勇队的故事.人民政协网.2025-06-27

李友邦将军生平.李友邦将军纪念馆.2025-06-27

台湾义勇队队长:李友邦.光明网.2025-06-27

台湾抗日志士李友邦.光明网.2022-02-26

人物特写:“抗日花木兰”严秀峰的传奇人生.手机环球网.2025-06-27

李友邦将军办公处.金华市文化广电旅游局.2025-06-27

烽火侠侣-李友邦将军与严秀峰女士.李友邦将军纪念馆.2025-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