锯缘闭壳龟(拉丁学名:Cuora mouhotii),别名锯缘摄龟,为龟鳖目、地龟科、闭壳龟属的一种。
锯缘闭壳龟体长约26.4厘米,上、下颌均无齿。脊盾和肋盾各有一纵脊,头顶平滑,眼前部为一盾片覆盖,有上、下眼睑;上颌由单一盾片覆盖,下颌由前后两块盾片覆盖,前肢5指5爪,后肢4趾4爪。头部为黄褐色,背甲和腹甲为黄褐色或黄色上有不均匀的褐色斑块,四肢、腋、胯部、尾部为黑褐色。该物种分布于孟加拉国东南部、印度东北部、缅甸北部、中国南部、老挝、泰国、越南,主要栖息于下层植被低矮、落叶层丰富的热带湿润常绿森林,生活于海拔250米左右的低山区。该物种极少出现在水中;当温度低于18°C时个体停止活动;为杂食性,以各类植物、无脊椎动物、小型脊椎动物为食。其每年繁殖两次,每次产卵1-6枚。
2018年,锯缘闭壳龟被评估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其评估等级为濒危(EN),在该物种的分布范围内持续遭遇极为密集的盗捕,种群数量已急剧枯竭。2021年,该物种被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评估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其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023年,该物种被评估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I(零配额)。
命名与分类
命名
因背甲之缘甲后缘略呈锯齿状而得名“锯缘摄龟”。
分类
锯缘闭壳龟隶属于龟鳖目、地龟科、闭壳龟属。截至2025年7月,GBIF显示闭壳龟属共有23种,类群2000(中国)显示中国共有11种,其中常见的物种有⾦头闭壳⻳(C. aurocapitata)、越南三线闭壳⻳(C. cyclornata)、⻩缘闭壳⻳(C. flavomarginata)、⻩额闭壳⻳(C. galbinifrons)、线纹闭壳⻳(C. lineata)、百⾊闭壳⻳(C. mccordi)、锯缘闭壳⻳(C. mouhotii)。
传统上锯缘闭壳龟归属于单型属锯缘摄龟属(Pyxidea),直到Honda et al.(2002)证明锯缘闭壳龟在遗传上嵌套于闭壳龟属(Cuora)内部。锯缘闭壳龟与黄额闭壳龟(C. galbinifrons)或布氏闭壳龟(C. bourreti)的杂交产生了被错误描述为一个独立物种的标本,即C. serrata。
截至2025年7月,GBIF显示锯缘闭壳龟共有2个亚种,分别为锯缘闭壳龟指名亚种(C. m. mouhotii)、锯缘闭壳龟奥氏亚种(C. m. obsti)。
特征
锯缘闭壳龟体长约26.4厘米,上、下颌均无齿。脊盾和肋盾各有一纵脊,多枚后缘盾呈锯齿状。头顶平滑,眼前部为一盾片覆盖,后部为多块盾片呈网状覆盖。有上、下眼睑;上颌由单一盾片覆盖,下颌由前后两块盾片覆盖,下颌面被覆小鳞片;颈周围也有小鳞片。前肢5指5爪,由角质鳞片覆盖。后肢4趾4爪,由大小不等的角质鳞覆盖。尾部背面由3排角质鳞覆盖,到后部则由2排角质鳞覆盖。肛周围有较大的角质棘分布。头部为黄褐色,头侧及上下眼睑、下颌面、颈部为灰黄色,上、下颌为灰黄色;背甲和腹甲为黄褐色或黄色上有不均匀的褐色斑块,甲缝褐色;四肢、腋、胯部、尾部为黑褐色。
幼体背甲长度约35毫米;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地区一幼体达39.2毫米,而科研人员Becker(2011)记录9只幼体平均质量为9.96克。
分布范围
锯缘闭壳龟呈零散、不连续的分布状态,分布于孟加拉国东南部、印度东北部、缅甸北部、中国南部、老挝、泰国、越南,在中国分布于湖南省、云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等地区。
锯缘闭壳龟指名亚种分布于老挝北部、越南北部及中国南部(广东、广西、海南、湖南、云南),锯缘闭壳龟奥氏亚种仅已知分布于越南中部及可能与之接壤的老挝地区。
栖息环境
锯缘闭壳龟主要栖息于下层植被低矮、落叶层丰富的热带湿润常绿森林,其也在低地沼泽地区有生活记录。其整体栖息模式似乎与石灰岩、喀斯特地形相关。该物种生活于海拔250米左右的低山区。
习性
活动规律
在越南吉仙国家公园为期四年的每周无线电追踪研究中(追踪13只个体),从未观察到锯缘闭壳龟进入水域。人工饲养条件下,当提供充足陆地区域时,该物种极少出现在水中;观察到的浸泡行为可能与极端高温或应激相关,且此行为可能是健康状况不佳的表征。
该物种表现出季节性活动规律,温暖湿润的夏季主要活动于以土壤基质为主的森林谷地,而冬季则转移到岩石斜坡的裂隙中冬眠或夏眠,休眠期平均达23周。越南北部野外观察显示,尽管温暖月份(3月至9月)均易发现该物种,但雨季初期(5-6月)遇见率最高。
2007-2008年针对三个不同季节的日活动模式研究发现,当温度低于18°C时个体停止活动;8月日均移动距离达11.92米(对应月均温23.8°C),而12月仅移动1.28米(对应月均温16.7°C)。
家域面积
2003-2007年间在吉仙国家公园开展的无线电追踪研究表明,锯缘闭壳龟指名亚种的家域面积为3.95公顷,个体间及年度间存在显著差异。
摄食行为
锯缘闭壳龟属杂食性动物,以各类植物、无脊椎动物(植物病原线虫、蜗牛等)、小型脊椎动物为食。2004-2005年在吉仙国家公园开展的无线电追踪研究观察发现,蜗牛和蘑菇是其主要食物来源,但这些食物的可得性在旱季会降低。在野生锯缘闭壳龟的粪便中常发现蜗牛壳碎片,而蜗牛在该物种常栖息的岩石石灰岩环境中尤为丰富。
生长繁殖
繁殖
每年繁殖两次,每次产卵1-6枚。雄性求偶时极具攻击性,常追逐甚至撕咬雌龟。
在海南岛的筑巢期为5月至7月,6月中旬达到峰值。根据科研人员Tikader和Sharma(1985)的记录,窝卵数为1-3枚。2002-2003年间,越南吉仙国家公园龟类保育中心观测到锯缘闭壳龟指名亚种的6窝卵,每窝卵数1-7枚(平均3.17枚),其中4-5枚的窝卵数较为常见。越南北部吉仙国家公园的半野生环境中,2002-2003年基于5次筑巢记录证实锯缘闭壳龟指名亚种于5-6月产卵。
生长
幼龟孵化后需独立生存,此现象于龟类中较为普遍。世代长度估计为25年(首次繁殖年龄=10岁,寿命=50岁,繁殖期=40年,z=0.3);相应地,三个世代为75年。
保护
2018年,锯缘闭壳龟被评估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其评估等级为濒危(EN),在该物种的分布范围内持续遭遇极为密集的盗捕,种群数量已急剧枯竭。现存种群仍持续遭遇盗猎活动,过去三代(75年)内其种群数量推测下降幅度达50-80%,该评估符合实际情况。
2019年,锯缘闭壳龟被评估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约或者参加国际公约禁止或者限制贸易的野生动物或者制品名录》附录II(零配额)。2020年9月30日,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规范禁食野生动物分类管理范围的通知》,该物种在列(禁止以食用为目的的养殖活动,允许用于药用、展示、科研等非食用性目的的养殖)。2021年,该物种被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评估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其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023年,该物种被评估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I(零配额),允许非损害物种生存且符合国家贸易法规的国际商业贸易。该物种在海南省被列为高优先级保护物种;已采取额外措施控制包括锯缘闭壳龟在内的非法龟类贸易。
印度:未列入《1972年野生动物(保护)法》修正案附表,但因其栖息地易受破坏,建议纳入附表I。
缅甸:受《1994年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区域保护法》与《1993年渔业法》的保护物种地位。
越南:虽无专门保护,但根据《62/2001/TT-BNN号通知》(2001年)禁止出口本土龟类,且《359号指令》(1996年)限制野生动物及其制品贸易(含餐馆禁售)。
老挝:依据《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及水生与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0360号,2003年)列为II类保护物种。
参考资料
锯缘闭壳龟.类群2000(中国).2025-07-21
锯缘摄龟.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7-21
Keeled Box Turtle.iucnredlist.2025-07-21
KEELED BOX TURTLE.worldlandtrust.2025-07-21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5-07-21
Keeled Box Turtle.tnaqua.2025-07-21
Cuora mouhotii (Gray 1862) Keeled Box Turtle.iucn-tftsg.2025-07-21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5-07-21
Cuora Gray, 1856.gbif.2025-07-21
Browse taxonomic tree.类群2000(中国).2025-07-21
Cuora mouhotii (Gray, 1862).gbif.2025-07-21
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约或者参加国际公约 禁止或者限制贸易的野生动物或者制品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5-07-21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规范禁食野生动物分类管理范围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5-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