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炮兵学校

延安炮兵学校,位于陕西延安南泥湾陶宝峪,是中共中央军委在八路军总部炮兵团的基础上组建的一所军事学校,首任校长为郭化若。

延安炮兵学校最早动议于1939年。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转入战略反攻阶段,急切需要加强炮兵力量。1944年11月,中共中央军委正式作出决定,在八路军总部炮兵团的基础上组建炮兵学校,由郭化若出任炮校校长。1945年3月15日,延安炮兵学校正式开课。由于郭化若积劳成疾,1945年8月,朱瑞正式接任延安炮校校长。抗日战争胜利后,根据中共中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决策,延安炮兵学校奉命挺进东北。1945年10月,炮校迁徙途中接到朱瑞校长指示:令北迁部队在宣化区休整待命,并筹建宣化炮校。

1945年12月,延安炮兵学校转移至吉林省通化市,改名为东北人民自治军炮兵学校。1946年6月,东北人民自治军炮兵学校奉命改称为东北民主联军炮兵学校,校长贾陶。1948年1月,东北民主联军炮兵学校又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炮兵学校。10月,东北民主联军炮兵学校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朱瑞炮兵学校。1949年5月,学校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朱瑞炮兵学校。1950年8月,朱瑞炮兵学校奉命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学校。后又相继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炮兵学校、沈阳高级炮兵学校、炮兵科学技术研究院。“文化大革命”期间,炮校停办。1978年1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决定,在原沈阳高级炮兵学校校址上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地面炮兵学校。1986年6月,第二地面炮兵学校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2017年8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士官学校。

延安炮兵学校成立初期共编3个炮兵大队、1个工兵科、1个迫击炮队。此外还设有秘书室、警卫连等,全校共1300余人。开设的炮兵技术课程有:射击技术、战术运用、火炮操作、侦察指挥、军马马术训练等。另外还有政治理论、战争形势、工兵、行军、宿营课程。

历史沿革

成立背景

1938年,经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批准,八路军总部炮兵团宣告成立。1939年,东北地区黄埔军校学生郑新潮面见蒋介石,强谏抗日未果,便带着6名黄埔同学奔赴延安市,在杨家岭受到毛泽东和朱德的接见,随后中央让贺龙责令郑新潮开始延安炮兵学校的前期筹备工作。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转入大规模战略反攻阶段。欧洲战场,苏联红军德军以连续毁灭性打击;太平洋战争美国军队进逼马里亚纳群岛菲律宾,并轰炸日本本土,日军在太平洋和中国战场上连连失利。中国抗日战争已度过了最艰难的相持阶段,战略大反攻的阶段即将来临。对此,陕甘宁晋绥五省联防军司令员贺龙曾专门同曾赴苏联莫斯科炮兵学校学习的郭化若谈及加强炮兵建设的问题,并提出想调他去八路军总部炮兵团工作的想法。郭化若认为加快培养大批炮兵干部是有战略眼光的做法,建议把炮兵团扩建成一所炮兵学校。贺龙听了郭化若的建议后,表示赞同。八路军的第一所炮兵学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发展历程

延安炮兵学校

1944年11月,中共中央军委正式作出决定,在八路军总部炮兵团的基础上组建炮兵学校。当月底,贺龙和徐向前约见了郭化若,向郭化若传达了组建延安炮兵学校的决定,宣布由郭化若出任炮校校长。12月,延安炮兵学校分别从陕甘宁边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总校、八路军总部炮兵团等单位招考学员,第一期招生近1000人,学制8个月。

1945年初,延安炮兵学校选调的干部和学员陆续到校。同年2月,学校召开全体军人大会,郭化若在会上作了编队动员。

1945年3月15日,延安炮兵学校正式开课,人民军队的第一所炮兵专业学校在南泥湾宣布诞生。1945年4月中旬,郭化若率领炮校排以上干部到延安市,毛泽东在百忙中抽时间接见了他们。由于在炮校筹建过程中郭化若劳累过度,积劳成疾。6月中旬,中共中央军委调朱瑞代理校长。8月1日,延安炮兵学校举办开学典礼仪式,典礼上,朱德、叶剑英等首长出席并讲话。同月,朱瑞正式接任延安炮校校长。9月,延安炮校第一期1000名学员结业,被分配到五个炮兵团担任各级骨干。

抗日战争胜利后,根据中共中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决策,延安炮兵学校奉命挺进东北。1945年9月23日,延安炮兵学校1000多人分成三个梯队,从南泥湾出发,经过两个月的连续行军,途经陕西省山西省察哈尔省河北省、热河、辽宁等省。10月,炮校迁徙途中接到朱瑞校长指示:令北迁部队在宣化区休整待命,并筹建宣化炮校。12月1日,由延安炮兵学校主要成员组成的中国军队第一支坦克大队在沈阳马家湾成立。

朱瑞炮兵学校

1945年12月,延安炮兵学校转移至吉林省通化市,改名为东北人民自治军炮兵学校。1946年3月,学校由通化迁至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校长为朱瑞,政治委员邱创成,副校长贾陶、匡裕民。6月,东北人民自治军炮兵学校奉命改称为东北民主联军炮兵学校,校长贾陶。1948年1月,东北民主联军炮兵学校又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炮兵学校。10月1日,已担任东北军区炮兵司令员的朱瑞在辽沈战役攻克义县战斗中壮烈牺牲。同月,为纪念朱瑞对炮兵事业的杰出贡献,东北民主联军炮兵学校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朱瑞炮兵学校。

1949年2月,朱瑞炮兵学校由牡丹江迁至沈阳东大营。5月,学校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朱瑞炮兵学校。1950年8月,朱瑞炮兵学校奉命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学校。后又相继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炮兵学校、沈阳高级炮兵学校、炮兵科学技术研究院。“文化大革命”期间,炮校停办。1978年1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决定,在原沈阳高级炮兵学校校址上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地面炮兵学校。1986年6月,第二地面炮兵学校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2017年8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士官学校。

办学规模

教学建设

延安炮兵学校只有18门旧火炮,主要是原炮兵团的一些作战装备,多数为阎锡山兵工厂制造的一三式山炮,还有几门日式的四一式山炮。因多数是从敌人手里缴获来的,主要零件均已残缺不全。如瞄准镜和表尺都是后配上的,虽然几经拼凑,但仍有几门火炮缺这缺那。观测器材只有几部,它们当中既有德式、日式的,还有苏式的,不仅结构各异,而且角度计量单位——密位也不一致。1个学员队平均不到两门。教材要靠自己编写,教具要靠自己制作。为解决训练中人员多、器材少的矛盾,延安炮兵学校发动群众出主意、想办法,制定了“人闲炮不闲”的训练方法,即把科目、人员、器材、时间适当地加以分配,定期进行轮换,从而大大提高了训练效率。

当时火炮器材不足,演习连射击时,没有通信器材,学员就用人传口令;方向盘、炮队镜等器材少,学员就用木头或硬纸板做成代用品来练习操作;上课没有粉笔,就用白土来代替。训练骡马,炮兵要学习备鞍、卸鞍的动作,由于马匹少,便在操场上搭起一个与牲口一样高矮的木头架子,学员在上边练习备鞍、卸鞍,待掌握要领后,再到真马上训练。教员们不顾劳累为缺课或基础较差的学员补课,还经常征求学员的意见,尽量讲得深入浅出,简明扼要,示范动作准确,要求严格,检查纠正细致。全校经常举行会操,检查训练效果,统一动作,激发了学员学习积极性和上进心。

招生情况

1945年,延安炮兵学校共编3个炮兵大队、1个工兵科、1个迫击炮队。此外还设有秘书室、警卫连等,全校共1300余人。

三个大队编成了10个炮兵学员队,其中,一大队辖1、2、3、4四个队,二大队辖5、6、7三个队,三大队辖8、9、10三个队,每个队下设三个区队,每个区队又下设三到四个班,学期8个月。另外,还有1个秘书室,1个警卫连。

课程设置

延安炮兵学校开设的炮兵技术课程有:射击技术、战术运用、火炮操作、侦察指挥、军马马术训练等。另外还有政治理论、战争形势、工兵、行军、宿营课程。

延安炮兵学校不仅重视学员的军事技术、军事技能的训练,而且重视学员的思想政治和作风纪律教育。学校在制订教育计划时,总是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重要位置。虽然学校当时没有开设系统的政治课程,但学校领导经常给学员作时事报告,讲解国内外形势和党的方针政策。学校还编印了校刊《炮光》,每个班发一份以供学习。

学校管理

历任校长

学校文化

校门与门匾

延安炮兵学校的大门比较气派,弧形校牌至于大门上方,由6块木板构成。每块木板略呈菱形,边长约50厘米,厚约9厘米。“延安炮兵学校”6个大字李伟题写,分别写在6块木板上,将木板依次拼接起来,就形成一个大的弧形校牌。

参考资料:

训练方针

延安炮兵学校的训练方针是“以技术为主,战术为辅”,一切服从当时战争的急需。

学校校歌

延安炮兵学校的校歌叫《炮兵进行曲》,是一首“分节歌”,每段歌词的尾部都附加副歌,可谓短小精悍,准确地塑造出炮兵的艺术形象。值得注意的是,这首歌曲采用了小调式,而未采用一般军歌习用的大调式,其风格十分接近苏联红军歌曲,给人一种昂扬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心。正是这种小调风格,使炮兵形象变得机智、灵活,而不显得凝重、笨拙。伴随我军炮兵的不断壮大,《炮兵进行曲》在军中得到广泛传播。

歌词

我们的炮兵在战斗里成长,我们一天天的越强壮。

从来不怕危险,我们有力量克服困难。

毛主席告诉我们斗争的方向,朱总司令引导我们前进。

团结一致似钢铁,和人民在一起奔向前程。

加紧地锻炼要掌握技术,我们是坚强的主力军。

努力学习认真干,个个有本领,文武双全。

我们的阵地在反攻的前线,炮火的威力如山崩。

无情地打击敌人,瞄准那要害,百发百命。

迅速确实勇敢坚定,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清扫敌人立战功。

参考资料:

校园概况

延安炮兵学校生活条件极为艰苦,校舍多为自己动手挖的土窑洞和少数土木结构的平房,没有专门的教室,房舍极其简陋。并分散在附近的几条小山沟里。吃的粮食都是炮兵团指战员自己种的谷子、糜子等。创办时面临多方面的困难,尽管炮兵团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但住房、用具和教学设备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重要人物

郭化若

郭化若,原名郭可彬,曾用名郭俊英、郭化玉,延安炮兵学校首任校长。郭化若1904年出生于福州市,1925年秋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炮科,同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冬赴莫斯科炮兵学校学习,1928年冬回国,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二纵队参谋长,红四军、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参谋处长,红一方面军代理参谋长,中共红一方面军总前委秘书长,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第二局局长等职,参加了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和第一至第三次反“围剿”斗争,1932年遭诬陷被开除党籍,后到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任教员。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6年任教导师参谋长,庆阳步兵学校教育长。1938年7月恢复党籍。后任中共中央军委第一局局长、编译处处长,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三分校校长兼中央军委第四局局长,中共中央党校军事教育处处长,军事学院教育处处长,朱德总司令政治秘书。1944年11月底奉命赴南泥湾筹备延安炮兵学校,任校长。后因病住院治疗。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鲁南军区副司令员,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副司令员、第四纵队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第九兵团政治委员,淞沪警备司令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淞沪警备司令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并兼任上海防空司令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公安军司令员,军事科学院副院长。1955被授予中将军衔。1995年逝世。

朱瑞

朱瑞,1905年出生于江苏省宿迁县。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1月到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秋入莫斯科克拉辛炮兵学校学习。1928年加入苏联共产党,后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0年初回国。先后任中央军委参谋、中央特派员、中共中央长江局军委参谋长兼秘书长等职。1932年4月起先后任红十五军政治委员,红五军团政治委员,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政治部主任。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八路军第一纵队政治委员,山东军政委员会书记,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书记。1943年到延安市参加整风学习。1945年8月任延安炮兵学校代理校长。抗日战争胜利后,率延安炮兵学校师生赴东北地区,先后任东北民主联军后方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炮兵司令员兼东北军区炮兵学校校长。1948年10月1日,在辽沈战役攻克义县战斗中牺牲。10月3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将东北人民解放军炮兵学校更名为东北人民解放军朱瑞炮兵学校。朱瑞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部队奠基人,被誉为人民解放军炮兵之父。

邱创成

邱创成,原名邱桂生,1912出生于湖南省平江县。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3月参加平浏游击队,同年9月转入中国工农红军。曾参加过两次进攻长沙市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红军长征陕北地区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第四师供给部政治委员、部长,红军前敌总指挥部特务团政治委员。1937年10月奉命赴山西省组建八路军总部炮兵团,先后任炮兵团政治委员,炮兵团团长兼政治委员。延安炮兵学校成立后任校政治委员。抗日战争胜利后,与朱瑞等率延安炮兵学校师生赴东北地区,先后任东北人民自治军炮兵学校政治委员,东北民主联军炮兵司令员兼炮兵学校政治委员。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政治委员。1951年回国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副政治委员、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炮兵司令员,国务院第五机械工业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82年逝世。

匡裕民

匡裕民,1909年出生于江西省万安县。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曾任红军总部炮兵连连长,红三军团特科队队长、炮兵营营长。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二至第五次反“围剿”作战。长征到达陕北地区后参加了西征战役。1938年3月起,任八路军总部炮兵团参谋长、副团长。延安炮兵学校成立后任副校长。抗日战争胜利后,与朱瑞、邱创成等率延安炮兵学校赴东北地区。先后任东北民主联军炮兵司令部副司令员兼炮兵学校副校长,炮兵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特种兵纵队副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四野战军炮兵司令员,中南军区炮兵司令员。1950年10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指挥所主任。回国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炮兵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副司令员、顾问。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77年逝世。

学校评价

延安炮兵学校是人民军队炮兵院校教育训练发展的开端。桃宝峪是人民炮兵的初心淬炼之地。新中国成立后,延安炮兵学校旧址曾是西安市南泥湾 “五七”干部学校所在地,延安林业学校实践基地,为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人们无法忘记延安炮兵学校在陶宝峪的峥嵘岁月。人们常说,延安炮兵学校是“人民炮兵的摇篮”,孕育了大批炮兵军事人才,这批人才就是喝着南泥湾的水、吃着陶宝峪的菜,成长起来的。2016年延安市南泥湾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成立后,延安炮兵学校旧址得以全面恢复,57孔简陋的窑洞,默默讲述着炮校人当年在艰苦条件下,克服困难,从实际出发,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担当,严谨求实,创新发展。在这里成长起来的大批炮兵军事人才,为新中国的建立和以后的炮兵发展奠定了基础,体现了党团结带领军民前仆后继、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战斗精神。延安炮兵学校旧址所承载的红色化,所体现的创业精神深刻地告诉我们,必须把听党指挥、忠诚报国作为人才培养的第一要务。站在这片热土上回望历史,就是要牢记使命,不折不扣地践行初心,把优良传统和作风转化为实际行动,听党指挥、忠诚报国,为实现中华梦奋力前进。(西北政法大学 评)

相关纪念

延安炮兵学校旧址

新中国成立后,延安炮兵学校旧址曾是西安市南泥湾 “五七”干部学校所在地,延安林业学校实践基地,为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旧址大门里面竖立一块“八路军延安炮兵学校简介”石碑,石碑后一排十间依山而建的窑洞已进行修缮,窑洞包括:“南泥湾郭化若旧居”“南泥湾朱瑞旧居”“南泥湾邱创成旧居”。旧址广场的南侧是炮校礼堂,礼堂前是炮校的食堂。

校歌改编

195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王建中将延安炮兵学校校歌《炮兵进行曲》与李伟在新中国成立后创作的另一首炮兵歌曲《炮兵之歌》融汇在一起,改编成为军乐曲《炮兵进行曲》。作为军乐曲的《炮兵进行曲》,是国庆阅兵必用曲目,也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的标识性音乐。

参考资料

访延安炮校旧址.手机新浪网.2025-06-30

薪火相传 人民炮兵的摇篮.光明网.2024-11-27

我军第一所炮兵学校的组建.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2024-11-27

郭化若与延安炮兵学校的筹建_军事_新闻频道_云南网.云南网新闻.2025-06-30

延安炮兵学校旧址.延安炮兵学校旧址.2025-06-30

一门历史课的“薪火效应”.今日头条.2025-06-30

国庆阅兵必用<炮兵进行曲>:曾是延安炮兵学校校歌.中国新闻网.2025-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