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街道是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下辖街道,位于东经119°57'46"~120°07'52",北纬30°18'50"~30°26'52",地处余杭区中部,东邻仁和街道、崇贤街道,东南接拱墅区康桥街道、祥符街道,南连西湖区三墩镇,西南毗邻仓前街道,西连瓶窑镇,北接德清县三合乡、武康镇,总面积101.69平方千米。截至2021年,良渚街道常住人口达到326157人。
良渚街道地处丘陵山地,与钱塘江冲积平原交界地带,镇域西部为山林地,东南部地势平坦;属北亚热带南缘季风气候区。冬夏长春市秋短,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良渚在汉时称为“兰陵”,晋时改叫“梁诸”,到了南宋年间出书的《临安志》里又出现了“梁渚”的称谓。“良渚”的地名,按照民国年间的《杭县志稿》的说法,也是源自宋代:“宋有良渚里”,相传当地旧时多“渚”,后垦为良田,故有此名,意为美丽之小洲。另外也有说法认为,“良渚”是以邻近的良山、渚山得名。1935年,为良渚镇。1950年,称良渚乡。1956年,由良渚、山、沈桥等合并为良渚乡。1985年8月,乡改镇。2001年8月,勾庄、良渚、安溪县三镇合并,仍称良渚镇。2011年8月,改设良渚街道。
2024年,良渚街道实现财政总收入42.8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0.25亿元,地方经常性财政收入18.44亿元。良渚街道先后荣获浙江省2019年度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省级样板、浙江省2021年度全省美丽城镇建设样板等荣誉。境内有良渚博物院、杭州国家版本馆、良渚玉湖等风景名胜。2019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将良渚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名称由来
良渚在汉时称为“兰陵”,晋时改叫“梁诸”,到了南宋年间出书的《临安志》里又出现了“梁渚”的称谓。“良渚”的地名,按照民国年间的《杭县志稿》的说法,也是源自宋代:“宋有良渚里”,相传当地旧时多“渚”,后垦为良田,故有此名,意为美丽之小洲。另外也有说法认为,“良渚”是以邻近的良山、渚山得名。各种说法,尚无定论。
历史沿革
1935年,为良渚镇。
1950年,称良渚乡;从良渚、大陆2个乡各分出一部分村设三合乡。
1951年6月,又从良渚乡分出部分村另设荀山、沈桥2个乡,从纤石乡分出部分村成立石桥乡。
1956年,由良渚、山、沈桥3个乡和石桥、三合、勾庄3个乡的各一部分合并为良渚乡(大乡)。
1958年10月,称良渚公社。
1959年3月,良渚公社设良渚、大陆、安溪县、七贤、沈桥、纤石6个管理区。
1983年12月,复设良渚乡。
1985年8月,乡改镇。
1992年5月,勾庄乡、肇和乡、运河乡合并新设勾庄镇,同时大陆乡并入。
2001年8月,勾庄、良渚、安溪三镇合并,仍称良渚镇。
2011年8月,改设良渚街道。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良渚街道位于东经119°57'46"~120°07'52",北纬30°18'50"~30°26'52";地处余杭区中部,东邻仁和街道、崇贤街道,东南接拱墅区康桥街道、祥符,南连西湖区三墩镇,西南毗邻仓前街道,西连瓶窑镇,北接德清县三合乡、武康镇。办事处驻施家湾社区良博路166号。辖区东西最大距离16.2千米,南北最大距离14.90千米,总面积101.69平方千米。其中陆地82.18平方千米,水域19.51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良渚街道地处丘陵山地,与钱塘江冲积平原交界地带,镇域西部为山林地,东南部地势平坦;兼具平原、山地、丘陵地貌,浓缩着江南水乡的精华。境内山地、丘陵主要集中在北部与西部,系浙江天目山余脉,拥有东明山、横山、百亩山等主要山峰。
地质
良渚街道地处第四纪滨海相沉积区,自上而下一般由耕土、素填土、粘质粉土、软粘土及滨海沉积的淤泥组成。
水文
良渚街道大部分区域属杭嘉湖平原,港汊交错、沃野绵延,东苕溪、京杭大运河、西塘河等河流纵横境域,使良渚成为杭州市重要的水上交通枢纽。
东苕溪
东苕溪,又名龙溪、仇溪、余不溪,上源由南、中、北三个支流组成,在浙江省东北部,而以南苕溪为正源。源出东天目山北部平顶山南麓,山峰海拔1166.8米,南流折东流,与中、北苕溪会合后,流至瓶窖称东苕溪。瓶窖以下至全村,左有安溪县汇入,至德清县县城,左有湘溪、余英溪汇入。德清至湖州市左有黄埭镇汇入。解放后建东苕溪导流工程,自虎墩山沿导流经横山、鲍山,至湖州市西的杭长桥与西苕溪汇合。
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北省起北京,南至杭州市,经天津市、河北、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等省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大运河自开凿至今,经历了2400余年的历史。运河路线随着历代平安京的改变和黄河的改道,曾几经变迁。隋朝以后,大运河是中国东部沟通内河、联系海港的南北水运交通干线,而且还兼有灌溉、防洪、排涝之利,对历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发展曾起了重要作用。
西塘河
西塘河北起望虞河琳桥港,从钱万里桥东侧进入苏州外城河,全长17.87千米,河口宽40~70米,底宽40米,河底高0.0~0.5米(镇江吴淞基面)。沿线河网水质较好,干河现状水质类别为Ⅱ类,沿线支河水质主要为Ⅲ类、Ⅳ类水。
河道流经平原河网区,沿线支河26余条,其中黄埭塘、春申湖、朝阳河、黄花泾等为重要河湖。为形成全封闭清水通道,两岸支河共建设23座节制闸及多座箱涵。
河道岸线总长38.65千米(按照临水边界线统计),已开发利用岸线长度3.22千米,岸线现状利用率为8.33%,以桥梁、水利设施利用为主。
气候
良渚街道属余杭区,地处北亚热带南缘季风气候区。冬夏长春市秋短,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因境内地形不同,小气候差异明显,春、冬、夏季风交替,冷暖空气活动频繁,天气变化快速且强度较大。多年平均气温15.6~17.6℃,其中1、2月份为全年最冷,极端最低气温11.8℃,7、8月为全年最热,极端最高气温43.7℃。年平均降水量1550~1700毫米,年降水日150~180天,降水主要集中在5~9月,其中5、6月受梅雨影响,降水连续且暴雨集中,8、9月常受台风影响,降水强度大,5~9月降水占全年总降水量的2/3以上。受季风气候影响,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盛行西北风,但受局地地形影响,风向多变。主要灾害性天气以暴雨、台风、高温、低温、冰雹和干旱等为主,灾害性天气多发。
行政区划
截至2024年5月,下辖24个社区、20个村。
政治
人口
截至2021年,良渚街道常住人口达到326157人。位列杭州市常住人口超过10万的乡级普查区第二位;从人口变化情况看,杭州市常住人口增量超过10万的乡级普查区域有8个。其中良渚街道居第一,十年增加了17.72万人。
经济
综述
2024年,良渚街道实现财政总收入42.8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0.25亿元,地方经常性财政收入18.44亿元。
第一产业
2011年,良渚街道农业总产值3.7亿元,比上年增长5.7%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生产粮食20972吨,其中水稻18056吨,小麦52吨,大麦147吨,蚕豆133吨,玉米906吨,大豆732吨,杂豆237吨,薯类709吨。桑园面积0.31万亩,产茧9.7吨;油料作物种植面积0.46万亩,产量607吨,其中油菜籽571吨;蔬菜种植面积5.62万亩,产量69386吨。生猪饲养量4.7万头,年末存栏3.9万头;羊饲养量0.7万只,年末存栏0.2万只;家禽饲养量35.9万羽,上市家禽32.5万羽。2011年,生产肉类2920吨,其中猪肉2820吨,羊肉100吨;畜牧业总产值1.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3.3%。农民人均纯收入17172元。
第二产业
2011年,工业总产值140.52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6.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6家,实现工业增加值18.8亿元,比上年增长8.9%。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116家实现工业增加值18.8亿元,比上年增长8.9%。销售收入达到亿元以上的企业21家。
2022年1-7月,良渚街道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59.87亿;规上工业增加值15.98亿元,同比增幅1.8%;制造业投资总额3.98亿元,同比增幅175.6%;累计进出口22.4亿元,同比增幅32.75%。
2023年,良渚规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99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28.88亿元,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10.32亿元;全年制造业投资16.28亿元,同比增幅高达117.7%。
第三产业
2011年末,良渚街道有商业网点8528个;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8.3亿元,比上年增长5.6%;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2.6亿元,比上年增长5.3%。进出口总额3.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6%其中出口2.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8%,主要产品有制革电子材料、食品等。财政总收入12.69亿元,比上年增长23.7%。其中地方财政收人7.53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完成营业税3.96亿元,增值税3.04亿元,企业所得税3.74亿元,个人所得税1.06亿元。人均财政收人13059元。各类存款余额1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4亿元。
2024年全年,良渚街道接待游客达762万人次,同比增长28.4%,产生营收2.6亿元,同比增长48.9%。
社会事业
文化事业
2024年,良渚街道圆满护航第二届“良渚论坛”,多次承办省市乃至全国性活动,成功创建5A级景区镇街,基层应消治理等多项工作经验成为样本,获省市级领导批示肯定,“体育强街”建设获得《新闻联播》等重磅媒体聚焦报道。
2024年,良渚街道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良渚记忆”展馆、施昕更纪念馆等陆续开馆,话剧《施昕更:良渚1937》精彩上演,良渚田园花会、春耕大会等文化活动吸引游客近16万人次,全媒体矩阵获得1000余万次曝光;体育强街全面发力,石桥村棒垒球运动公园、港南村文体活动中心、东塘河村匹克球休闲公园等将陆续亮相,逐步构建一核引领、三极联动、多片协同的“1+3+N”发展格局。
生态保护
2024年,良渚街道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全部完成整改销号;新增5座配水设施,完成13条河道清淤,确保水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严格落实秸秆露天焚烧“1530”高效闭环处置机制,组建5支重点区域巡查队伍,每日巡查出动200余人,自查剿灭火点300余个,同时联合虎哥环境开展上门回收、积分兑换等,从源头破题。全力推进重点整治。在金家渡社区推行“131”工作体系,拆除小区保笼6984个,完成149户沿街店铺燃气改造,增设电动车换电柜60个,落地四站合一的社会治理服务中心,整治工作获省应急厅厅长许小月批示;完成行宫塘村返租区块所有农户协议签订,有力推动鲜π行宫塘·烟火24小时鲜美村项目;加强环物流区域序化管理力度,严厉打击非法营运车辆。
教育事业
2024年,良渚街道杜甫中学、杜甫小学、沈括中学等9所学校投入使用,新城六幼等12个新、续建项目按照计划推进,与浙大教科、理想教育集团、未来教育集团、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等院校开展合作项目4个,引进优质特色办学项目33个,成功创建浙江省现代化学校10所、一级幼儿园13所。
医疗事业
2024年,良渚街道着力构建“1个中心+5个分中心+19个服务站”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启动良渚文化村服务站一期、小洋坝村等6个服务站新改扩建项目,良渚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式开工建设。
社会保障
2024年,良渚街道围绕“六个老有”工作目标,全年新增3个百岁幸福家、2个社区食堂、2个老年助餐服务点,与浙江交通学院合作打造“幸福良养老年学堂”。持续推进婴幼儿照护服务,新建棕榈湾、通运、施家湾、长桥社区等4个婴幼儿成长驿站,新增托位217个。
交通
良渚街道交通便利,杭州市绕城高速公路、长春-深圳高速公路、杭长(宜)高速四通八达;104国道、320国道、上塘高架路、运溪高架路、莫干山路高架纵横交错;地铁2号线、4号线、10号线穿行而过,10个地铁站点分布于境内,形成了完善的现代化交通体系。
人文
文物古迹
截至2021年12月,良渚街道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点)14处,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杭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杭州市市级文物保护点7处。
良渚古城遗址
良渚古城遗址(约公元前3300-2300年)位于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该遗址由4个部分组成:瑶山遗址区、谷口高坝区、平原低坝—山前长堤区和城址区。通过大型土质建筑、城市规划、水利系统以及不同墓葬形式所体现的社会等级制度,这些遗址成为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范例,并以其时间早、成就高、内容丰富而展现出长江流域对中华文明起源阶段“多元一体”特征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良渚遗址自发现八十多年来,不断取得考古发掘和学术研究的重大成果。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良渚遗址学术研究国际参与的不断加强和良渚文明国际表达的持续丰富,“良渚声音”在世界范围内不断传播和扩大,良渚遗址作为实证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的圣地,其突出普遍价值逐步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和普遍认可,国际主流学术界已逐渐接受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观点,这也是良渚古城遗址申遗对中华文明的重大意义和突出贡献。
大运河
大运河南起杭州市(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今钱塘江、江苏省、山东省、河北省四省及天津市、北京两市,贯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7公里。大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2002年,大运河被纳入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2014年,中国大运河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东明寺塔院
东明寺塔院位于良渚街道安溪村杭州东明山森林公园东侧白花坞处。塔院坐北朝南,背靠大无主山峰,左右二溪汇合,形似花莲状,当地人俗称“和尚坟”,塔院占地3亩地左右。
为对该塔院进行保护,杭州市余杭区文广新局联合杭州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13年6月至11月进行了发掘清理,面积为1700平方米,共发现20座僧人墓葬,其中有明代6座,清代14座,高僧灵塔的安葬规制有十种之多,前后跨度有四百多年之久。因此,东明塔院是杭州市乃至浙江省的重要临济宗佛教文化遗址。
2014-2015年,余杭区文广新局实施了东明寺塔院保护修缮工程,根据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塔院部分墓塔进行了修复、加固。在施工过程中新发现1处清代僧人墓葬。至此,东明寺塔院现有明清僧人墓葬21座。
杜甫桥
杜甫桥位于杭州市余杭区良渚街道杜甫村龙舌嘴自然村西,东西向跨良渚港,是余杭区现存为数不多的五孔石梁桥之一。
杜甫桥的来历与著名诗人杜甫密切相关。据当地村民费大本老人讲述,杜甫村原本叫“郎家里”,主要由郎姓和费姓人氏构成,相传唐代诗圣杜甫在南游期间,曾来到这里,并在费家留宿十日。杜甫向费姓官员建议疏通河道,建造桥梁,方便村民出行。可不久战争爆发,村舍损毁,村人不得已背井离乡。待战争结束时,费姓官员已经辞世,但其后人并未忘记杜甫的托言,于是返回故里,繁衍生息。
多年后,郎家里的费姓家族发展到36户,他们齐心协力,挖了9井13塘,又建造了一座东西向的石板平桥。为纪念杜甫的功德,该桥被命名为“杜甫桥”,“郎家里”后来也更名为“杜甫村”,并沿用至今。
沈括墓
沈括墓位于余杭区良渚街道安溪村太平山南麓,安康医院内;是杭州市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沈括墓早年遭受破坏。1983年文物普查时,据明万历《钱塘县志》、民国《杭县志稿》等文献记载以及民间口碑和学术界提供线索,并在安溪县姚今霆先生积极协助下,于安溪太平山南麓找到沈括墓。地面有石翁仲一对。在墓砖堆积层下,采集到北宋青瓷划花碗残片及“元丰”“元祐”等年号古钱币数枚,与墓葬时代、地点吻合。后加以维修,于墓包前立墓碑,上书“宋故龙图阁直学士沈括之墓”。墓道两侧立墓葬原物石翁仲一对,后期增设的石马、岩羊各一对。
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陆花灯
大陆花灯,是余杭区民间艺术的一大瑰宝。它是流行于杭州市余杭区原先的大陆乡、石濑乡、黄湖等地的一种民间舞蹈,尤其以大陆乡最盛,故以“大陆”而得名。《余杭县志》中有记载:“彭公、大陆、长命、黄湖、崇贤街道等乡,数百年前已盛行。那时,农民们每逢丰收后跳起花灯舞,欢庆丰年的到来。大陆花灯于2012年6月被列入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田氏妇科
田氏妇科起源于清代爱新觉罗·颙琰年间,迄今已有200多年历史,被评为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田万春(1801-1865)为田氏妇科始祖,原居住余杭区良渚镇大陆村日望桥,由于日望桥地处偏僻,加之医业日益发展,家道日趋殷实,为扩大医疗范围,于同治三年(1864年)举家迁至大陆七贤桥,造屋置田,另起家园。从此,七贤桥田氏妇科闻名乡里、日益昌盛。田氏妇科鼎盛时期医疗范围远超出了乡界、县界,由于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声望远播他乡,甚至外省皖南、苏南与南平市、赣西的病人也纷纷赶来求医。瓶窑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马世玉副主任中医师为田氏妇科第七代传人。
车水号子
“车水号子”的来源,与20世纪初农村的劳作方式密不可分。当时农民种田靠人力车水灌溉,车水是一项大型的集体劳动,单家独户难以胜任,故当地农民采用自愿换工的方法来轮流车水。踏水车一般是两个人一班一起踏,踏的持续时间又较长,如果一个人连唱两小时会唱不动,所以采用的是两个人一前一后、一个人唱一句,接唱的形式。
开始时只有一种呼喊性的问答,约在20世纪30年代,呼喊形成了拖腔,40年代后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对唱形式。其特征是:两声部重唱,领唱者从高音区的自由延长中跌宕下来,加上和唱者侵入前句的形式,使重唱首尾相叠,农民称之为“头咬尾巴”,以此产生此起彼伏、连绵不绝的音乐效果。
习俗
接灶家菩萨
灶头是良渚人家日常生活烧饭做菜之用具,古人每户必有一灶间,灶间的定位非常有讲究,必须在左房前间,或在右房后间。良渚人砌灶头讲究看日择时辰,往往选择在每年的农历十二月十二日蚕生日这天。灶头砌好后,灶头的上方有一个财神堂,放入灶家菩萨。自己的近亲,还要做一些用芝麻拌红糖做馅的圆子,送去请灶家菩萨,称谢灶。灶头的屏风上还要请画工画上“喜鹊衔梅”“白鹤嬉水”“鲤鱼跃龙门”等不同图案的画。灶头燃烧的原料,主要有山上砍的茅柴、树枝、田野中的稻草、麦秆、菜柴、豆梗之类。
作饷
作饷,良渚民间称作请阿太。作饷日为:老人过世后的忌日、春明节、冬至。
七月三十点岁蜡
每年的农历七月三十是地藏王菩萨成佛的日子。自古以来,良渚人在这天的前几天,自己的亲生女要为六十周岁以上的亲生父母,送去一岁一炷香、一岁一支蜡烛。到了七月三十晚上,自己的子女,要将给父母的蜡烛,从家门开始点燃,一路插到庙内,也俗称点岁烛。这天晚上,数百乡民,从村庄到庙堂的路上,万枝红烛照天烧,万枝清香似银星,万条火龙飞舞,一片红光满天。
风景名胜
良渚博物院
良渚博物院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良渚街道美丽洲公园内,是一座收藏、研究、展示和宣传良渚文化的考古遗址博物馆,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2005年3月破土动工,2008年10月对外开放。2017年8月,根据良渚遗址和良渚文化最新考古成果,良渚博物院基本陈列改造升级,于2018年6月重新对外开放。
博物院总占地面积4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由英国著名建筑设计师戴卫﹒奇普菲尔德设计,建筑非常简洁,突破了具象形态的束缚,体现了艺术与自然、历史与现代的和谐融合。建筑荣获由知名杂志《商业周刊》和《建筑实录》评审的“最佳公共建筑奖”。
博物院常规展览面积4000余平方米,分为3个展厅。常规展览的主题是: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展览依托“水乡泽国”“文明圣地”“玉魂国魄”三个展厅,全面、立体、真实地展示了良渚遗址和良渚文化的考古成果、遗产价值,体现了良渚文明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贡献。
良渚文化距今约5300——4300年,院内共展出良渚文化时期玉器、石器、陶器和漆木器等各类珍贵文物600多件(组)。展览力求创新陈列理念、合理运用先进的展示方法和手段,努力实现传播方式多元化,将博物馆传统展示与数字化展示等手段相结合,合理使用大型油画、场景复原、数字多媒体及3D打印等新技术,加强观众在实体文物中参观的感受,扩展了博物馆的有限展示空间,为观众提供个性化的数字化展示服务。
杭州国家版本馆
杭州国家版本馆(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又名“文润阁”,位于杭州市余杭区区文润路1号,良渚遗址东侧。它是中国国家版本馆总馆的异地灾备库、江南特色版本库以及华东地区版本资源集聚中心。
作为杭州新时代文化地标的杭州国家版本馆是中国国家版本馆的组成部分,总建筑面积10.31万平方米,包括主书房、南书房、文润阁、山体库房、附属用房等共计13个单体建筑,其中展览总面积7000平方米。
良渚玉湖
良渚玉湖(良渚中央商务核心区提升工程)是杭州大城北核心区重要的景观节点工程,项目构建了国际、智慧、生态、文化的超大型滨水绿地,对提升“城北新中心”良渚新城的城市品质和景观风貌具有重要意义。
玉湖项目占地37.4万平方米,其中水面面积14.5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05万平方米。玉湖湖水与大运河水系相连,在这里良渚文化与大运河文化实现跨越时空的交汇。
获得荣誉
相关事件
2025年7月16日上午,余杭区仁和街道及良渚街道部分区域居民发现家中自来水出现明显异味,有人形容是死老鼠的味道,有人称是下水道窨井盖反水和化粪池的味道,还有人表示像塑料燃烧和绿化带喷的农药味,总之是“臭味直冲天灵盖”。当天晚上,余杭环境水务集团发布情况通报,表示截至13时30分出厂水水质恢复正常,16时30分主管网已恢复正常,末梢支管尚有“存水”残留,请用户排放管道内“存水”至正常后使用。7月19日,在良渚自来水事件发酵后,网上流传出一张生产用水受到影响的企业名单,包括农夫山泉(09633.HK)和祖名股份(003030.SZ)等。网传表格称,农夫山泉的良渚生产基地位于良渚街道,涉及品牌为茶π和东方树叶,用水量等级极高,水源风险为中等;对此,农夫山泉微博账号也在相关报道评论区表示,“我们没有余杭生产基地,也从来没有使用自来水生产水和饮料。”
参考资料
良渚街道基本信息.杭州市余杭区委 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政府.2025-07-23
博物馆简介.良渚博物院.2025-07-23
新时代·新建筑 | 杭州国家版本馆:一座宋韵风格的文化地标.微信公众平台.2025-07-23
“玉见未来”!玉湖精彩亮相CCTV-1.微信公众平台.2025-07-23
余杭概况.杭州市余杭区委 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政府.2025-07-23
余杭哪里常住人口最多?这组数据告诉你!.微信公众平台.2025-07-23
良渚申遗成功!五千年文明圣地,跨过国家“门槛”.微信公众平台.2025-07-23
良渚街道2024年工作总结和2025年工作计划.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政府.2025-07-23
我区剩余6个小城镇顺利通过省级考核验收 5个获评省级样板.杭州网.2025-07-23
2021年全省美丽城镇样板创建名单出炉!.浙江省住建厅.2025-07-23
五千年中国看良渚.国家文物局.2025-07-23
“图说余杭”之镇街篇丨良渚街道:文明圣地 大美良渚.微信公众平台.2025-07-23
太湖水系——苕溪与荆溪.央视网.2025-07-23
运河遗存.大运河博物馆.2025-07-23
西塘河.苏州市水务局.2025-07-23
助力“八大攻坚” 良渚人大代表在行动.微信公众平台.2025-07-23
打造产城人文高品质融合的城市样板 良渚之春唱响“三重奏”.百家号.2025-07-23
杭州市余杭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点)一览表.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政府.2025-07-23
良渚古城遗址.国家文物局.2025-07-23
【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央视网.2025-07-23
沈括墓、东明寺塔院、长福桥…它们的故事你可知晓?.微信公众平台.2025-07-23
杭州古建筑赏析:杜甫桥.微信公众平台.2025-07-23
云端档案丨沈括墓.微信公众平台.2025-07-23
惊艳!杭州职高生传承百年“大陆花灯”.百家号.2025-07-23
起源于清代!余杭区这几大中医流派,很多人都不知道.微信公众平台.2025-07-23
小金灵说非遗 | “车水号子”唱出水乡劳动美.微信公众平台.2025-07-23
【风物遗迹】旧时良渚习俗漫谈.微信公众平台.2025-07-23
余杭6个镇街入选2020年度全省美丽城镇建设样板创建名单!.浙江新闻官网.2025-07-23
新一线超大城市杭州,这回真成“便州”了?.澎湃新闻.2025-07-23
良渚自来水影响农夫山泉生产?知情人士:农夫山泉没有良渚生产基地.今日头条.2025-07-23
农夫山泉:没有余杭生产基地,也从未使用自来水生产水和饮料.今日头条.2025-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