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桂琴(1922年—1938年10月),乳名菊花,黑龙江省勃利县人,“八女投江”烈士之一,生前系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妇女团战士。
郭桂琴幼年时因母亲病故被寄养在林口县刁翎镇四合村四合屯的姥爷雷春喜家,由外祖母(王氏)抚养长大。1936年春,她投奔抗联5军。1938年春,她与教导团分队长冯文礼定婚。1938年7月,她随军西征。10月20日凌晨,郭桂琴与其他7名女战友在掩护部队突围后,因弹尽,一起投入乌斯浑河,壮烈殉国,时年16岁。
2009年,“八女投江”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名单。
人物生平
1922年,郭桂琴生于黑龙江省勃利县,是家中长女,乳名菊花。她身高1米55左右,瓜籽脸。母亲雷氏(是雷家长女)再次生育时病故,她便寄养在林口县刁翎镇四合村四合屯的姥爷雷春喜家,由外祖母(王氏)抚养长大。
1936年春,因家贫难得温饱和不堪“亡国奴”之苦,她决然剪掉发辫投奔抗联5军。因四合村是抗联“堡垒村”,在日寇“并村”制造无人区时将村庄烧毁。
1938年春,经人介绍,郭桂琴与教导团分队长冯文礼订婚。1938年7月,她随东北抗日联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军妇女团西征,10月随西征部队返回刁根据地。
1938年10月19日晚,郭桂琴跟随部队露宿于三家子村西北的牡丹江市地区乌斯浑河(今属牡丹江市林口县刁翎镇)西岸老道口附近的谷地之中。是夜,部队被日伪军发现。10月20日凌晨,郭桂琴等8位女战友欲渡河时战斗打响,她与其他7名女战友在掩护部队突围后,因弹尽,一起投入乌斯浑河,壮烈殉国。时年16岁。
获得荣誉
后世纪念
1938年11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将军得知郭桂琴等8位女战友投河殉国后,在日记中写道:“乌斯浑河畔牡丹江市岸,将来应有烈女标芳”。
1982年10月,乌斯浑河畔东岸的小关门嘴子山坡上,建起八女投江纪念碑,碑文正面刻着时任黑龙江省省长陈雷的手书:“八女英魂,光照千秋”。1988年8月1日,中共牡丹江市市委、市政府在牡丹江畔江滨公园修筑了八女投江群雕纪念碑,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亲临现场,并为纪念碑题写了碑文“八女投江”。
2009年,“八女投江”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名单。2011年9月18日,八女投江遗址纪念馆(牡丹江市林口县)正式对外开放。2021年3月,中国之声联合全国广播电台共同推出特别报道《中国共产党百年瞬间》,其中包含杨贵珍等“八女投江”事迹。
人物评价
八女投江的壮举,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中华民族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她们身上闪现的是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共产党人视死如归的革命斗争精神。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在烈士投江的黑龙江省林口县乌斯浑河边,建立起一座雄伟的“八女投江”纪念碑,纪念碑正面写着抗联老战士陈雷的题词:“八女英魂,光照千秋。”(央视新闻 评)
参考资料
【英烈事迹宣传】八女英雄——郭桂琴、黄桂清.林口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微信公众平台.2025-07-20
“八女投江”殉难地缅怀英烈.新华社-今日头条.2025-07-20
八女英烈.林口县人民政府.2025-07-20
“八女投江”殉难地缅怀英烈.中华英烈网.2025-07-20
【红色牡丹江】学党史弘扬红色传统 践初心热爱家乡祖国——抗日英雄八女投江的故事.爱民区人民检察院-今日头条.2025-07-20
安顺福.穆棱市人民政府官网.2025-07-20
【中国共产党百年瞬间】八女投江.央广网.2025-07-20
百年瞬间丨八女投江.央视新闻-百家号.2025-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