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蹄螺

马蹄螺是腹足纲马蹄螺科(Trochidae)动物的通称,种类繁多。在分类学历史中,曾因系统整合等原因,出现“马蹄螺总科(Trochacea)”被GBIF分类系统标记为“删除”的情况,但学术研究与实际应用中,仍广泛使用“马蹄螺科”这个通称。截至2025年6月,已知马蹄螺包含7个亚科、54个属,旗下共有102个物种及8个亚种。其中经济价值较高的有大马蹄螺(Trochus niloticus)、塔形马蹄螺(Tectus pyramis)等。

马蹄螺的贝壳呈螺旋形,螺层数级。壳面上常具花纹或刻纹,壳内珍珠层很厚。厣或有或无,石灰质或角质。齿舌带齿片排成扇形,侧齿1-10个,缘齿数很多。马蹄螺主要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热带亚热带海区,在中国主要产于东南沿海。其多栖息于潮间带中、上层及潮下带,在岩石、珊瑚礁底、泥底、沙底或泥沙底且溶氧丰富、水色澄清的环境中,以齿舌刮食附着于岩石上的藻类,是藻类养殖的敌害。马蹄螺雌雄异体,体外受精,繁殖期多在春季;受精卵粘附于礁石或海藻,7-10天孵化出幼贝。

马蹄螺具多种价值,可通过控制藻类来保护珊瑚礁,可作生物进化研究材料,其提取物有免疫调节作用。其螺肉含高蛋白质等营养,可鲜食或制成干品,味皆鲜美。贝壳珍珠层坚硬而厚,是制作螺钿、钮扣的好原料。

命名与分类

命名

“Trochidae”为新拉丁语,由模式属Trochus(马蹄螺属)加“-idae”(表示科的后缀)构成。由康斯坦丁·塞缪尔·拉菲内斯克(C. S. Rafinesque)于1815年著《自然分析或宇宙与生物图表》中正式描述。

分类

马蹄螺的科学分类为动物界软体动物门腹足纲钟螺目-马蹄螺科。截至2025年6月,已知马蹄螺包含7个亚科、54个属,旗下共有102个物种及8个亚种。其中经济价值较高的有大马蹄螺(Trochus niloticus)、塔形马蹄螺(Tectus pyramis)等。其中,马蹄螺的亚科及代表类群如下:

体态特征

马蹄螺的体态特征丰富多样,其贝壳大多呈圆锥形或陀螺形,部分种类形似耳朵,形态差异显著,螺旋形的贝壳表面常具花纹、刻纹或颗粒、瘤结、棘刺等装饰结构,壳内珍珠层较厚;厣或有或无,为石灰质或角质;齿舌带齿片排成扇形,侧齿1-10个,缘齿数多。其足部蹠面宽大,主要靠足部匍匐爬行,少数种类可摆动伸展的足部短暂游泳,不同种类运动方式各异,如大马蹄螺靠足部蠕动缓慢移位,䗉螺借伸长的叶状足在沙滩快速移动,小阳螺则借助极度伸展的叶状足在水体中呈S形快速游行,游泳时壳顶朝上,下沉时壳顶转向下方,且大马蹄螺爬行时壳边缘会摆动5对细长的触角。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马蹄螺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热带亚热带海区。在中国主要产于东南沿海。

栖息环境

马蹄螺多栖息于潮间带中、上层及潮下带,在岩石、珊瑚礁底、泥底、沙底或泥沙底且溶氧丰富、水色澄清的环境中。在珊瑚礁区域,如深圳市大鹏湾、海南岛西沙群岛南沙群岛的珊瑚礁生态系统是塔形马蹄螺的主要栖息地,复杂的珊瑚礁结构提供栖息与庇护,适宜水流带来充足食物;在潮间带及浅海礁石区域,如中国山东省海南省沿海,部分马蹄螺科贝类在此生活,它们需适应潮间带干湿交替、温盐变化的环境,浅海礁石不仅是其附着爬行之处,礁石上的藻类等也为其提供食物。

生活习性

食性特点

沉积物碎屑食性为主,以塔形马蹄螺为例,研究发现其消化道中存在大量沉积物碎屑,有孔虫、真菌、动物界是最重要的类群,占食物序列组成的99.76%,这些主要存在于海洋沉积物、有机碎屑和礁石表生藻类基质(EAM)中。这表明塔形马蹄螺属于沉积物碎屑食性生物,其食物主要来源于EAM中的小型生物和碎屑以及珊瑚礁石上的有害生物。它可能在清除珊瑚表面藻类基质、促进珊瑚幼体附着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对维护珊瑚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活动规律

昼夜活动差异:一些食草性的马蹄螺科贝类如Gibbula umbilicaris,在昼夜活动模式上存在与大小相关的差异。大尺寸的个体在晚上表现出特别高的活动,而白天则大部分处于不活动状态;随着个体尺寸减小,这种清晰的昼夜模式变得更弱。大尺寸个体在夜间活跃,可能是因为夜间天敌活动相对减少,且在夜间它们能更好地利用环境中的食物资源。而小尺寸个体由于自身防御能力较弱,可能更倾向于在白天相对安全的时段活动,且对环境变化更为敏感,活动模式受外界因素影响更大。

行为类型:在行为方面,马蹄螺存在多种行为类型,如休息、晃动脚掌触手(无其他动作)、定向运动以及主要用于觅食的壳扭转等。不同大小的个体在行为表现上也存在差异。小尺寸的Gibbula umbilicaris无偏好地利用两种附生植物覆盖程度不同的波西多尼亚海草叶片的l碎片,而大尺寸个体则主要在叶片的顶端、附生部分上觅食。这种行为差异可能与不同大小个体的能量需求和对食物质量的要求有关。大尺寸个体需要更多能量,而叶片顶端附生部分可能含有更丰富的营养物质,更能满足其需求。

生长繁殖

雌雄异体,体外受精,繁殖期多在春季;受精卵粘附于礁石或海藻,7-10天孵化出幼贝。

保护

致危因素

马蹄螺分布广泛,但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对其栖息地造成严重破坏。例如,海洋酸化使海水pH值降低,影响珊瑚礁生长,而珊瑚礁是马蹄螺重要栖息地,珊瑚礁受损直接压缩马蹄螺生存空间。同时,近岸污染、过度捕捞及海岸工程建设,破坏近岸海域马蹄螺栖息地,导致其分布范围缩小。

保护措施

建立海洋保护区:建立专门的海洋保护区对马蹄螺种群和其栖息地进行有效保护。例如,在马德拉群岛群岛,设立海洋保护区后,Phorcus sauciatus的平均体型在保护区内显著大于其他区域,有力证明了保护区对维持该物种体型结构的有效性。通过划定特定海域为保护区,限制人类活动对马蹄螺栖息地的干扰和破坏,为其提供安全的生存繁衍空间。

规范捕捞管理:制定合理的捕捞政策,设定捕捞配额、最小捕捞尺寸和禁渔期等。对于Phorcus sauciatus,建议设立最小捕捞尺寸为15mm,设定2-5月为禁渔期,以确保足够数量的个体达到性成熟并繁殖后代,维持种群数量稳定。这样可以避免过度捕捞幼体,保证种群的自然补充和更新。

控制环境污染:磺胺甲恶唑等抗生素在海洋环境中的残留会对马蹄螺产生氧化应激和生理损伤。研究表明,海水酸化和磺胺甲恶唑复合暴露会抑制大马蹄螺鳃组织抗氧化酶活性,升高脂质过氧化水平,造成氧化损伤。因此,需加强对陆源和海源抗生素排放的管控,减少其在海洋环境中的含量。

开展科学研究:深入研究马蹄螺的生物学特性,如繁殖习性、生长规律、食性等,为制定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提供依据。例如,对Phorcus sauciatus的研究发现,其产卵季节在3-8月,首次性成熟体长为12.95mm,全年有持续的补充模式,这些信息有助于确定合适的保护策略;研究环境变化对马蹄螺的影响,如海水酸化、温度升高、盐度变化等,预测其种群动态变化,提前制定应对措施。如研究大马蹄螺对海水酸化和热应激暴露的生理响应,发现长期暴露可能导致种群衰退,为保护工作敲响警钟。

相关价值

生态价值

珊瑚礁生态系统中,如大马蹄螺(Trochus niloticus)作为重要的植食性腹足类动物,对大型底栖藻类的啃食作用可有效控制珊瑚礁生态系统中藻类的生物量。藻类过度繁殖会与珊瑚争夺生存空间和资源,大马蹄螺的摄食有助于保证珊瑚在与藻类的生态位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从而维持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生物多样性

食用价值

高蛋白质含量:以深圳大鹏湾和海南琼海的塔形马蹄螺(Tectus pyramis)为例,其肌肉含有较高的蛋白质,为人体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是优质的蛋白质来源。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和组织的重要成分,对于身体的生长、修复和维持正常生理功能至关重要。

丰富的氨基酸组成:塔形马蹄螺肌肉的总氨基酸含量丰富,必需氨基酸含量均高于27%,支链氨基酸含量超过13%,鲜味氨基酸含量为55%。必需氨基酸是人体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人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的氨基酸;支链氨基酸对于运动后的肌肉恢复和生长有重要作用;鲜味氨基酸则赋予了马蹄螺鲜美的味道,提升了其食用口感和风味。

高含量的不饱和脂肪酸:两种塔形马蹄螺肌肉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48%,其中深圳大鹏湾塔形马蹄螺的亚油酸α-亚麻酸二十碳五烯酸(EPA)、DHA(DHA)含量显著高于海南琼海海域,且DHA+EPA含量高达11.79%。不饱和脂肪酸对人体健康有益,例如,DHA和EPA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对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也有积极作用。

矿物元素:检测发现塔形马蹄螺肌肉中含有常量元素钙(Ca)、微量元素铁(Fe)和锌(Zn),其中钙含量最高。钙是维持骨骼和牙齿健康的重要元素,铁是合成血色素的关键原料,参与氧气运输,锌则在人体的生长发育、免疫调节等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科研价值

生物进化研究:马蹄螺科内不同属种在贝壳形态、齿舌特征等方面存在差异,例如豆滨螺属(Peasiella)的波部豆滨螺(Peasiella habei)和罗豆滨螺(Peasiella roepstorffiana),通过对这些特征的研究可以探讨生物的进化历程和分类地位,为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提供依据。又比如,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西太平洋深海采集到新的马蹄螺种类,建立了新亚科和新属,这对研究深海软体动物门有重要意义。

环境指示作用:马蹄螺的生存状况和某些生理特征可以反映海洋环境的变化。例如,海洋酸化、温度升高、污染等环境因素的改变会影响马蹄螺的生长、繁殖和生理状态,因此可以将其作为海洋环境变化的指示生物,帮助科学家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和变化趋势。像大马蹄螺对海水酸化和热应激、磺胺甲恶唑等暴露的生理响应研究,有助于评估海洋环境变化对关键生态类群的影响,为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环境风险评价提供基础数据。

药用价值

活性成分分析:现代研究聚焦于马蹄螺的化学成分。从马蹄螺的组织中提取出多种化合物,如多糖蛋白质脂肪酸等。研究表明,多糖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抗氧化等多种生物活性。马蹄螺中的蛋白质可能包含具有特殊生理功能的多肽片段,这些片段有可能成为潜在的药物成分,如某些多肽可能具有抗菌、抗病毒或调节人体代谢的作用。此外,其体内的脂肪酸,尤其是不饱和脂肪酸,对人体心血管系统具有积极的保护作用,能够降低血脂、预防心血管疾病

免疫调节作用:在动物实验中,给小鼠投喂马蹄螺提取物后,发现小鼠的免疫细胞活性增强,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提高,这表明马蹄螺提取物可能具有免疫调节功能,能够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帮助人体更好地抵御病原体的入侵。这种免疫调节作用可能源于提取物中的多糖成分,多糖能够激活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从而启动免疫应答反应。这一发现为开发免疫增强剂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潜在的原料来源。

工艺价值

马蹄螺贝壳形状独特,部分如赤紫斜纹的马蹄螺,其形态和纹理为工艺品创作提供了天然素材。不同品种的贝壳,形状、大小、厚薄、颜色各异,有的大如斗笠,有的小似豆籽,有的红黄紫绿,有的洁白如霜,有的像粗陶,有的如细瓷,这种多样性使得它们在贝壳工艺制品中脱颖而出。例如在一些以海洋为主题的工艺品中,马蹄螺贝壳因其独特的外形和色彩,可作为核心元素,搭配其他海洋生物贝壳或材料,制作成精美的摆件、挂件等,为作品增添自然美感与艺术价值。马蹄螺的贝壳珍珠层坚硬而厚,是制作螺钿、钮扣的好原料。

代表物种

马蹄螺(斑马蹄螺)

英文名:Mottled topsnail

食虫类:Trochus maculatus

壳长30mm,壳宽36mm。贝壳圆锥形,螺旋部高,螺层10层,缝合线明显。各螺层具6-7条由颗粒状突起连成的螺肋。壳表暗绿色,具紫色斑纹。壳底平,布有小型颗粒状突起连成的环肋及紫色斑纹。壳口斜,马蹄形,内具珍珠光泽,内唇基部具4个钝齿蟳。厣角质。暖水性种,生活在潮间带下区岩石或珊瑚礁质底海区。分布于台湾海峡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岛;印度-西太平洋。

大马蹄螺

英文名:NILE topsnail

食虫类:Trochus niloticus

别名:马蹄螺,高腰螺,公螺。壳长122mm,壳宽112mm。螺层9层。贝壳圆锥形,大而厚。螺旋部高,缝合线深。每一螺层的上半部有3-4条螺肋,下半部靠近缝合线的上方具1列粗大的瘤状突起。生长纹清楚。壳色灰白,具粉红色和紫红色火焰状花纹。壳表被1层黄褐色的壳皮。壳底平,壳口斜。内唇厚,扭曲成S形。厣角质。脐部滑层发达,覆盖大半脐部,上部漏斗状,具假脐。暖水性种,生活在低潮线至数十米深珊瑚礁上。分布于海南岛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印度 - 西太平洋。

塔形马蹄螺

英文名:Green 滔搏电子竞技俱乐部 杨宗海螺蛳

食虫类:Tectus pyramis

壳长62mm,壳宽61mm。贝壳圆锥状,大而结实。壳顶尖,螺旋部高,缝合线浅,螺层约12层,每层具粒状突起组成的螺肋4条,缝合线上方的1条突起发达而颗粒较少。壳面青灰色或黄灰色,有紫色或绿色斑纹。壳底平,灰白色,密布以壳轴为中心的螺旋纹。外唇薄,内唇厚,厣角质。生活于潮下带至10m水深的岩礁海底。分布于台湾、广东省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印度-西太平洋。

参考资料

这是“马蹄螺”,不是“马蹄糕”.今日头条.2025-06-25

Trochidae.gbif.2025-06-25

Trochacea.gbif.2025-06-25

Explore the Taxonomic Tree | FWS.gov.www.fws.gov.2025-06-25

TROCHIDAE Definition & Meaning - Merriam-Webster.www.merriam-webster.com.2025-06-25

Integrative taxonomy reveals new taxa of Trochidae (Gastropoda: Vetigastropoda) from seamounts in the tropical western Pacific.sciencedirect.2025-07-01

基于18S rDNA条形码技术的珊瑚礁区塔形马蹄螺( Tectus pyramis )食性分析.semanticscholar.2025-06-26

Size-related Activity Patterns of the Snail Gibbula umbilicaris on the Leaves of the Mediterranean Seagrass Posídonía oceanica.researchgate.2025-06-26

Genetic Structure and Diversity Analysis of Three Natural Populations of Tectus pyramis Based on Specific Locus Amplified Fragment Sequencing*.www.sciengine.com.2025-06-26

Disentangling exploitation of the intertidal grazer Phorcus sauciatus (Gastropoda: Trochidae) in an oceanic archipelago: Implications for conservation.onlinelibrary.wiley.com.2025-06-26

Filling biological information gaps of the marine topshell Phorcus sauciatus (Gastropoda: Trochidae) to ensure its sustainable exploitation.www.cambridge.org.2025-06-26

AN INITIAL STUDY OF IMPERATA CYLINDRICA LEAVES POTENTIAL AS HERBAL MEDICINAL INGREDIENTS.semanticscholar.2025-06-26

Gonadal development and reproductive cycle of the top shell, Omphalius rusticus (gastropoda: Trochidae).researchgate.2025-06-26

The resurrection of Gibbula nivosa (Gastropoda: Trochidae).researchgate.2025-06-26

The genome of medicinal leech (Whitmania pigra) and comparative genomic study for exploration of bioactive ingredients.Springer Nature Link.2025-06-26

Trochus maculatus Linnaeus, 1758.gbif.2025-06-25

Trochus maculatus.MONACO NATURE ENCYCLOPEDIA.2025-07-01

Trochus niloticus Linnaeus, 1767.gbif.2025-06-25

Green Top Snail (Tectus pyramis).scuba.spanglers.com.2025-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