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纹

蛇纹,是青铜器纹饰之一,旧称 “蚕纹”“蟠虺纹”。蛇纹的特点是蛇头部比较宽大,两眼突出,屈身卷尾,体躯上有鳞节装饰。多用作器物口沿下或足部的装饰,作对称式排列。

蛇纹出现在商代中晚期,在春秋战国时期,蛇纹用得较多,但结构趋向自由,个体精小。蛇在青铜器纹饰中亦能作为一种主题。蛇纹大致可分三类:独体,每一蛇即一纹饰单元;两条或两条以上小蛇相互蟠绕,构成一个纹饰单元;小蛇自身弯曲成S形为一单元。在江苏无锡鸿山战国早期越国墓中出土的一些陶瓷器和玉器上,出现了蛇纹。另外湖北曾侯乙墓中出土的玉器上也出现过蛇形纹饰。

发展历程

蛇纹出现在商代中晚期,大多作对称式排列,成带状纹饰,不作主体纹饰使用。西周时,很少用蛇纹。春秋战国时期,蛇纹用得较多,但结构趋向自由,个体精小,有的作躯体卷曲状、交连状,便成为卷体龙纹和交体龙纹,旧称 “蟠虺纹”。

寓意

商周青铜器中,亦有以蛇作为纹饰主题的。蛇是现实存在的动物,神话中龙的身躯,当是以蛇的形体为本演变而成。在先秦时期,因蛇可以毒伤人类,故人们在生活中对蛇一般是畏惧且讨厌的。在战国时期楚墓中出土的镇墓兽,有的作衔蛇形,皆反映了人们对蛇多不怀好感。

但在文献中,亦可以见到蛇有时亦被认为是某种吉祥之物。例如《诗经・小雅・斯干》:“吉梦维何?维熊维罴,维虺维蛇。大人占之:维熊维罴,男子之祥;维虺维蛇,女子之祥。” 虺亦是蛇属。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梦见熊罴所以被视为男子之祥,是因为熊罴 “阳物在山,强力壮毅”;梦见短尾蝮所以被视为女子之祥,则是因为虺蛇属 “阴物穴处,柔弱隐伏”。此说有助于理解诗中 “大人” 占梦之根据。蛇在青铜器纹饰中亦能作为一种主题,可能与蛇在当时人意识观念中有某种吉祥寓意有关 。

分类

独体,蛇身躯较粗犷,中部向下弯折,上卷尾,身上有鳞,双眼突出。每一蛇即一纹饰单元,以数个头尾相接横向组成带状,见于殷墟晚期至西周公国初。此种纹饰过去或被称作 “蚕纹”(如容庚、张维持《殷周青铜器通论》)。但蚕无明显突出的头部,且不能使身躯曲折,只能蠕动。所以该种纹饰称为 “蚕纹” 是不对的。

两条或两条以上小蛇相互蟠绕,构成一个纹饰单元,再重复出现,布满器表,通常亦被称为 “蟠虺纹” 。蟠虺纹之 “虺”,即指小蛇。《国语・吴语》:“为虺弗摧,为蛇将若何。” 韦曜注曰:“虺,小蛇大。” 称此种纹饰为蟠虺,还是很合适的。因为其虽与蟠螭纹饰形式接近,但组成单元纹饰的动物,有的虽有明显的头部,却无上下弯卷的长唇,与上述蟠螭纹中之小龙形状有明显区别,确是蛇形。此种纹饰亦应是在上述龙纹中属春秋早期的交龙纹(B 型式)基础上演化而成的,可以说是蟠螭纹的一个变种,其出现的时间与蟠螭纹近同。 蟠虺纹最常见的单元图像呈长方形,其内有两条小蛇按斜角方向纠结成双 8 字形,又有一小蛇按另一斜角自弯成S形(或两小蛇以尾相连构成S形),被叠压于双 8 字形下。流行于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期。

小蛇自身弯曲成S形为一单元,均上下左右延展重复出现,密布于器表,通常亦被称为 “蟠虺纹”,但与以上2类小蛇相互蟠绕的典型的蟠虺纹有区别。流行于战国早期。

出土

江苏无锡鸿山战国早期越国墓中出土的一些陶瓷器和玉器上,出现蛇纹。其中一件蛇凤纹玉带钩,青白玉,局部呈黄褐色。钩头呈蛇首状,钩身中部为一扭丝纹圆环,其中心为一椭圆形凸堆,其上阴刻细密的斜方格纹;其外框为透雕的四凤,四角内向出凤首;四蛇首穿过中心的圆环向上、下伸出,四蛇身与四凤相连。凤身、蛇身皆阴刻羽状纹、鳞纹等,为罕见的越国贵族玉器。

湖北曾侯乙墓中出土的玉器上也出现蛇形纹饰,如四节龙凤玉佩,其中第二节为首相交错的双龙尾,两龙(细看实为螭纹)尾部各为一凤,在其器表的两面以极细的线条阴刻出龙、凤的细部和四条蛇。十六节龙凤玉挂饰上,除了透雕的龙、凤外,还有两面雕刻或阴刻的龙、凤、蛇等纹饰;而第十四、十五节上,还出现凤爪抓蛇的画面。

参考资料